第32部分(第2/4 頁)
定,中國軍隊不能在上海市區及蘇州和崑山地區駐防,市內僅保留淞滬警備司令官楊虎所轄之上海市警察總隊和江蘇保安部隊兩個團維護社會治安。與此同時,日軍在滬派駐的海軍陸戰隊達3000餘人。
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又將戰火從山海關外燒到了華北平原,關東軍參謀長東條甚至公開提出“如果軍事力量容許的話,我們應該首先打擊南京政府”的主張。
在日本政府和軍方看來,解決中國問題,最便捷的途徑是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挾迫國民政府投降,兵不血刃地佔領之。於是,在不擴大戰事的情勢下反覆重演威脅利誘的伎倆,便成了日軍的首選方案。華北陷落,無疑增加了日本要挾中國的籌碼,而要迫使國民政府低頭,則需要進一步造成其首尾無顧。難以控制的危險局面。為此,1937年7月10日,日軍參謀本部提出了動員15個師團,在黃河以北,根據情況包括上海方面,作戰期限為半年的用兵計劃,企圖從華北、華東兩面夾攻,實現自己的預謀。鑑於佔領上海,等於卡住了中國的脖頸,可“使其喪失經濟中心的機能”,“切斷其對外聯絡”,從而使中國“軍隊及國民喪失戰鬥意志”,導致中國政府投降,達到迅速霸佔中國的目的,日軍對於上海是志在必奪。
張治中將軍這個京滬警備司令部司令近來感覺到箭頭的壓力越來越大!
這壓力不光來自對面的日本人,還來自南京政府的內部!
1936年2月,國府參謀部決定將無錫、江陰、上海劃編為京滬區,並任命他這個打過第一次淞滬抗戰的老將為京滬警備司令部司令,說明南京已經對上海的日軍十分的注意了。
國防部這麼想其實也正常!最高當局當然不想讓日本人安安穩穩的呆在上海,然後在中日雙方激戰正酣的時候在自己的後背上插一刀!
消滅上海的日軍,才能穩固自己的大後方,這樣才能從容的抗日!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最高當局的思想似乎有了改變,上海在最高當局的眼中似乎多了一重意義!
張將軍知道,最高當局的“外交智慧”又在發作了!利用上海打一仗,吸引美英法這些西方強國調停成了最高當局的首選!
本來早在7月底,我軍就計劃封鎖長江,並準備扣押武漢的日僑,結果此計劃被行政院汪院長的秘書黃浚洩露給日本,日海軍省得知情報後,於7月28日電令南京與武漢的日本武官,立即撤出日僑和陸戰隊,趕往上海。結果我軍撲空。
這裡面的事情,最高當局未必就真的不知情!
放這些日僑回上海,恐怕又是照顧西方“人道主義”思想的做法!
要是在對上海日軍動手的時候有這些日僑在手多好啊?雖然不能威脅日軍退出上海,但是將這些僑民控制在手中,多少也會讓日本人投鼠忌器!
如今,居然將這樣的一手妙棋放了個空手!還讓日軍在上海的兵力有所增加!
打仗還講什麼禮儀啊?日本人是不會領你最高當局的情的!
既然日本人已經察覺了我軍的動向,那就應該趕快下手!中日不是已經全面開戰了嘛?我們還在等什麼呢?
上海的日軍人數並不多,主要是大川內傳七少將的上海特別陸戰隊,此時僅有6個大隊,加上其它部隊共為4000多人,主要集中在虹口和楊樹浦,背靠黃浦江,前方直指上海市區華界閘北和江灣地區,橫跨公共租界蘇州河以北地區和越界築路地帶。其陣地以匯山碼頭為,沿吳淞路、北四川路、江灣路,以迄虹口公園及其附近的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形成一條“長蛇”;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大樓為首、匯山碼頭為尾,而位於軍工路的公大紗廠,則為其外線的主要軍事基點。陸戰隊司令部大樓和匯山碼頭是兩個核心陣地,因為前者為其部隊指揮中心之所在,後者為其陸上與江上艦隊連線的主要通道。
武漢僑民撤回上海之後,日軍除在上述陣地加強工事外,還出動部分兵力擴大了外圍陣地,並在虹口公園、公大紗廠、日本海軍操場、海軍俱樂部、精版印刷廠、泰康麵粉廠以及百老匯路等幾條街道構築臨時據點和的街壘
現在,已有軍事設施百餘處,並控制了該地區內的碼頭,以為補給和增援之用。同時在日僑中建立了可隨時應召作戰的軍事組織,編組訓練。
再等下去,日軍的實力只能是越來越強!
京滬警備司令部公開成立時,駐在上海附近的中國軍隊僅有第87師、第88師一部及剛剛調至蘇州的第2師補充旅,兵力上並不佔什麼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