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部分(第1/4 頁)
迅速轉移陣地。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即使德國造的戰防炮再精良,恐怕也發揮不出什麼作用了。。。。。。
被派至淞滬戰場的二十輛德制戰車的處境則更加悲慘!由於步兵不懂得伴隨攻擊,與戰車協同,讓寶貴的戰車陷入了日軍的重圍損失慘重!德制戰車參戰才幾個小時就被擊毀五輛,擊傷八輛!
由於缺少重型裝備,中國軍隊無法對日軍實施有力的攻堅作戰。於是最高當局只能要求中國軍隊實行“固守陣地,堅忍不退”的戰術。
依靠輕武器與少量火炮來抵禦日本軍隊的空地聯合的進攻,結果自然只能是中國軍隊付出了更加高昂的代價!再加上南京政府軍隊平時訓練不足,在輕、重武器的運用上,嫻熟度和命中率都遠遜於日軍,這就使得淞滬戰場上的局勢更加的一邊倒。
淞滬會戰歷時三個月,中國軍隊就以“犧牲十人換取敵人一個傷亡”的比例損失了三十萬精銳部隊!不少部隊“甚至尚未發現敵人,即已死傷慘重,參戰三、五日即須後調整補。”
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淞滬一役,南京政府戰前所積累起來的外國裝備尤其是先進裝備幾乎損失殆盡!
自此之後,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供應就再沒有充足過。。。。。。
如果說在淞滬戰場,是錯誤的戰術導致了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的鉅額損耗。那麼在南京,武器裝備的鉅額損耗則是由於激烈的戰事!
黃浩然在南京堅守了一個月的時間,雖然為最高檔掙了一口氣,但也徹底打空了了軍委會的倉庫,整個南京保衛戰期間,黃浩然的南京衛戍軍消耗了步、機槍彈近四百萬粒、迫擊炮彈三萬多顆、山、野、榴彈炮炮彈五千餘發、手榴彈七萬多枚。可以說南京衛戍軍的成功,有一半是用槍炮子彈堆出來的!
據軍委會自己統計,截至1938年1月28日,中國陸軍的武器彈藥損耗總量為:步槍237000枝,輕機槍9500挺,重機關槍2500挺,迫擊炮950門,山、野、重炮460門,步、機槍彈5。08億粒,各式炮彈276萬顆,手榴彈700萬枚。
這樣的消耗速度,可不是中國那幾座小的可憐的軍工廠能夠滿足的!
在最高當局的嚴令之下,軍委會於抗戰初期陸軍裝備建設的唯一任務便是獲得足量的武器裝備以填補戰場上的損失!由於從民國建立到1937年,中國一直沒有真正的統一過,所以軍委會的武器彈藥儲備工作完成的很不好!抗戰爆發後,各主要兵工廠又奉政府的命令紛紛往大後方遷移,這就使國內的兵工生產受到更大的衝擊!
要知道即便是這些軍工廠不停工搬遷,全國的武器產量也根本趕不上損耗的數量。現在這一停工搬遷,軍委會的武器來源頓時就少了一多半!
因此,軍委會對於獲得外國軍火的需求開始變得越來越迫切!
然而,由於日本早就對德國供應中國軍火表示強烈不滿,不斷向德國施壓,希特勒也急於向日本示好。在進入1938年之後,中國從德國獲得的武器裝備開始變得困難起來。隨著德國與武漢的關係的每況愈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軍委會將會永遠失去從德國購進陸軍裝備的可能。
簡直就是雪上加霜!
與此同時,由於戰時的財力已瀕臨枯竭,軍委會從外國訂購武器裝備,除了拿農礦產品交換外,往往還得首先從外國獲得貸款,然後再用這些貸款去購買需要的陸軍兵器,這無疑進一步增加了中國獲取外國裝備的難度。
蘇聯人提供的軍事援助,就是採用了這種貸款的方式,要不是蘇聯人急於讓中國軍隊強大起來和日本人糾纏,提前交付了部分軍事物資,恐怕現在軍委會就只能唱空城計了。
沒有裝備,新兵和新部隊就無法維繫正常的軍事訓練:炮兵訓練時用的是木馬、木炮,步兵訓練時用的是木製機槍。沒有經過實彈訓練,士兵的射擊技能自然是極其低劣,常常不等日軍靠近就到處放槍,結果反而為日軍火炮提供了良好的射擊目標。更有甚者,許多新兵往往沒有經過任何訓練就被投入戰場,這些新補充上來計程車兵完全不懂兵器的保管與維護,就連投擲手榴彈也都是扔得太早,而被日軍重新擲回了陣地。軍委會辛辛苦苦弄到的一點新式兵器,也往往由於官兵不會使用,以致發揮不出任何威力。
中國軍隊原本就缺少武器裝備,而有了裝備也得不到有效的訓練與使用。因此,儘管軍委會一直在努力地爭取外援與自制兵器,但中國軍隊“裝備不精”的狀況並未得到改變。由於裝備不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