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假皇帝當為真皇帝。如若不信,明早屋外會有新井。”第二天早上醒來一看,屋外果然有新井,而且深達百尺。接著又有巴郡石牛,扶風雍石,都是石頭上刻字,督促王莽稱帝。再接著就是前文提到過的哀章,偽造銅匱圖書,佯裝是漢高祖劉邦顯靈,將江山主動轉讓給王莽。
天意不可違,王莽於是召集百官,出示符命,又當眾握著劉嬰的手,淚如泉湧,動情說道:“當年周公攝政,終於盼到成王長大繼位,我也想和周公一樣,等你長大之後,還天下於你,無奈皇天威命,咄咄相逼,催促我受命自立,嗚呼,這何嘗是我的本意。”說完,哀嘆良久,殿內百官,聞言無不感動。
王莽登基而上,南面就座,侍者牽劉嬰下殿,向王莽跪拜稱臣。這一坐一跪之間,西漢王朝壽終正寢,王莽的新朝從此誕生。
這一天,為公元第九年正月初一。
【No。6 糧食與理想】
千百年來,王莽留給人們的印象,基本上是一個大壞蛋、大奸臣,京劇舞臺上的王莽,也永遠只有唱白臉的命。傳統史家對於王莽的攻擊,火力首先集中在他謀朝篡位,得國不正。在這一點上,王莽無疑覺得自己特冤枉,古往今來那麼多開國帝王,都可以說是或直接或間接的謀朝篡位者,為什麼偏只揪住我不放?再說了,在開國帝王中間,有幾個是我這樣滿腹經綸的讀書人 ?'炫書…87book'王莽越說越氣憤,又拉住同病相憐的孟德公,求援似的問道:“操,我們這讀書人的事,能叫篡嗎?”
近世以來,皇帝早已不坐朝廷,少了忠君這頂大帽子,對於王莽的評價方才漸趨積極,這其中,尤以呂思勉先生挺莽哥最力:“王莽為有大志之人,欲行其所懷抱,勢不能不得政權,欲得政權,勢不能無替劉氏;欲替劉氏,則排擯外戚,誅鉏異己,皆勢不能免,此不能以小儒君臣之義論也。”
應該說,呂先生之評論,如窺王莽之腹心。王莽代漢自立,絕無道義之慚愧:自古天下有民,賢者牧之。堯以天下禪舜,舜以天下禪禹,墨家所謂尚賢也。當世大賢,捨我其誰?我這是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與其叫無能的劉家子孫佔住茅房,不如我當仁不讓,以一肩扛起天下興亡。
王莽也是說到做到,即位之初,便接連推出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新政,今擇其要者,羅列如下:
一、土地收歸國有,按人均重新分配,一對夫婦,分田一百畝,八口之家,分田九百畝,凡過此限者,多餘田地禁止買賣,一律沒收。
二、廢除奴隸制度。禁止新增奴婢,現有奴婢,允許繼續擁有,但禁止買賣。
三、重要物資,國家專賣,包括鹽、酒、鐵、礦產、山澤資源、鑄錢權等等,禁止商人插足。
四、貸款制度:人民因祭祀或喪葬的需要,可向政府貸款,不收利息。人民為從事農商生產,也可向政府貸款,利息則為純利的十分之一。
五、穩定物價:五穀食糧布帛之類日用品,在供過於求時,由政府照成本收購,避免物價暴跌。在求過於供時,政府即行以平均價格賣出,防止物價上漲。
六、鼓勵生產:凡無業遊民,每人每年罰布帛一匹,無力繳納的,由政府強迫他勞役,在勞役期間,由政府供給衣食。土地如果拋荒不耕,則徵收拋荒稅,以為懲罰。
今人縱覽歷史長河,每每不免有老大帝國、死水微瀾之感,然而如果經過新朝這一航段,見了以上新政,想必定將為之眼前一亮、神清氣爽。以今天的眼光而論,王莽以上諸政,略同於強勢政府下的國家社會主義,而竟能在他那個時代發生,不可謂不是奇蹟。不過考察王莽的動機本源,卻依然是儒家重民輕商的思想,其目標則是追求大眾的福利和社會的正義,平均地權,保護民生,禁止資本作惡,打擊奸商漁利。在諸項政策之中,最為敏感同時也是反彈最大的,則是第一、第二條,可想而知,這樣的政令一頒佈,當時那些炒地皮和奴婢的人,立即陷入歇斯底里的恐慌,都怕砸在手裡,也顧不上禁止買賣的法令,瘋狂拋售,“坐買賣田宅奴婢,自諸侯卿大夫至於庶民,抵罪者不可勝數。”讀至此處,那些為高房價所苦的同學們不免會產生現實聯想:那些炒房的投機者,何時輪到爾等恐慌?
在漫長的皇權時代裡,王莽的這次改革,幾乎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使老百姓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站在了一起。王莽的這次改革,本應有機會和秦帝國的改革相提並論,同垂史冊,並徹底改寫中國歷史,然而卻終於失敗,落得慘淡收場。王莽懷抱一浪漫理想,他要在人間再造黃金時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