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部分(第2/4 頁)
書人都略通些醫理,梁蕭之前也是給太子把過脈。然而他看了看縑帛上未乾的字跡,決定還是按照這個先用上。
第二天太子果然神清氣爽,趙普趕緊囑咐他去謝嚴光,他自己卻忙著把事情跟梁蕭和沈風說了。
“我原是想問問兩位的意思,但是怕嚴先生怪罪,所以就自作主張,把藥粉給太子用了。”
“這回倒是沒什麼,咱們都知道是嚴先生過去了,只是以後要當心,就算是不跟我們說,也得找嚴先生確認一下才是。”
“的確是我疏忽了。”
“也沒什麼要緊的,太子既然醒了,咱們過去吧。”
梁蕭說罷起身,幾個人相繼跟了出去。他們還沒進到嚴光的屋子裡,就聽見兩人的笑聲了傳來,三人相視而笑。
“公子今天可還敢學騎馬呀?”沈風邁步進屋,朗聲問道。
“當然,大丈夫豈能因噎廢食。”
十歲的小孩自稱大丈夫,多少都有些可笑,但是劉彊是第一次說這樣的話,眾人都感到很是高興。就這麼著玩了大半年,嚴光才開始正式教授劉彊。而劉彊也謹守著為人弟子的本分,每天早早就過去隔壁給嚴光請安,跟著先生用罷早膳就開始學習,到了晚上還要跟著沈風學些拳腳功夫,倒也是規規矩矩,不辭辛苦。
除了這些,他每天都還要抽空去梁蕭那裡,請他另外講解些,這也是郭氏之前叮囑過的,時間長了他卻發現梁先生講的東西跟嚴先生很不一樣,小小太子又困惑了。
“公子怎麼了,可是可是兩位先生最近講的太多,公子一時記不得?”趙普見太子自梁侍中那裡回來,一直都愁眉不展的,有些擔心的問道。
“這倒不是,只是我發現同樣的典故梁先生講的和嚴先生往往不太一樣,我就糊塗了,不知道誰對誰錯,該聽誰的!”
“公子難道忘了,夫人臨行之前特意囑咐,世間之事都不可只看一面,公子要學會多方面的思考。我想兩位先生說的一定都有道理,公子只管把這些都放在心,等你大了以後自然就會明白的。”
“我是記著這話,所以也沒敢問兩位先生,但是總覺得十分困惑。”
趙普雖然讀了點書,但是學問這兩個字是稱不上的,他可不敢胡說誤導了太子,想著皇后娘娘的囑託,趕緊說道,“公子如果不明白,不如去問梁先生,娘娘說還沒有梁先生解決不了的事情。”
“是了,孃親在臨行之前就吩咐過,嚴先生的學問足以做我的師傅,但是卻不願如朝為官,只能跟著他出來遊學,要以先生之禮相敬。而梁先生的學問不在嚴先生之下,讓我以太傅之禮相待,想來在梁先生那裡沒什麼不可問的。”劉彊很快明白了兩位先生在母親心中的分量,似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途徑。
“正是了,夫人不是說過,公子出門在外要多聽多看,萬事要聽從梁先生。”
劉彊隻身在外的,只能謹記著母親的叮囑,凡事多在暗地裡留心。只是不知道他們這個教法,劉彊最後能學成什麼樣。
梁蕭自己都沒想到劉彊會過了這麼多天才來找他,年紀不大,但是耐力還不錯。
“嚴先生今天講‘牧誓’,他認為天下乃是有德者居之,周武王心懷天下,廣施仁政,順天應人,所以最終才能夠取殷商而代之。但是先生卻說是紂王無道,自毀基業。所以彊兒就糊塗了,武周代商,最主要的原因到底紂王呢,還是武王?”
這其中的緣故大人很容易理解,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還真有些難以區分。梁蕭向來不信天命,也不信德行,他只相信謀略,因勢利導,相機而動。
“作為帝王,享有很多的權利,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國家和臣民都是帝王的責任。但是對於百姓來說,所求的不過就是一餐一飯而已。你要知道百姓但凡是有活路,他們就不會造反。以仁慈之心治理天下,為的不過就是給百姓一條活路,來換取天下的穩定。武王姬發繼承了父親的仁政,但是並不是這種仁政趨勢著各路諸侯隨他反叛朝歌的,真正使他們反叛的,是紂王的無道給他們帶來的恐懼和不安。”
“可是書上說是武王德感上天,上天才授命於武周呀?”
“歷代帝王,莫不如此自封,再看現在那些領兵起事的,又有哪個不是自稱受命於天的!不過是愚民之言,豈能盡信?成湯霸業,傳到紂王時將近六百年,歷經三十代王,號稱鐵桶江山,外有八百路諸侯忠心侍奉,內有比干、微子等人一心輔佐,難道就不是‘受命於天’了?紂王即使不如他的祖先賢明,但是如果能善聽人言,固守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