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知州屬官有同知、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
'通判'北宋初年設通判之時,職權幾乎與知州相同,名為佐官,實際上是與知州共同負責,甚至還是知州、知府的監視者。到了南宋,知州職位較輕,通判職位就更輕了。明代知府以下設通判,定為六品官,實際上同知沒有區別。
縣:助手有縣丞、主簿。縣丞協助知縣管理縣政,主簿管全縣糧稅、戶籍。水滸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縣丞一職。
'知縣'縣的最高長官。明代知縣為正七品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書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規的軍事官,唐代列為從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為八、九品,縣主簿為九品。
總督:明代具有節制地方文武官員權力的朝廷命官。明代還有管轄專門事務的總督,如漕運總督等,官階自正二品至從一品不等。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世襲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職,從三品官。
'宣撫使'明鎮撫一方的軍政長官,官階由原官銜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通政使司(中央情報機關)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機關)卿1人,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長官),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監察機構)按察使9人,按察使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與知府同級的四品官還有:按察使司副使26人,大理寺少卿4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1人。
此外,尚有四品以下,如參議、六部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六品以上官員,數以百計。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從二品散官。
'通議大夫'唐宋兩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正三品。
'資政大夫'元明兩代正二品文官。
'資善大夫'元明兩代二品文官。
'資德大夫'元明兩代二品文官。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訓大夫'元明兩代從五品文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從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憲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議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順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太中大夫'掌管議論的文官,明為從三品。
'正奉大夫'元明兩代從二品文章。
'宣德郎'唐宋兩代正七品文官,明清兩代從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議郎'唐宋兩代從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榮祿大夫'元明清三代從一品文官。
'光祿大夫'漢代掌管宮廷宿衛及侍從的長官。魏晉以後有其名而無其職,唐宋以後成為階官的稱號,從二品官。元明為從一品,清為正一品,成為文臣最高的階官。
'公、侯、伯、子、男'這是皇帝授封的爵號。“公”是“王”以下最高爵號。明代僅封侯、伯。
'文林郎'從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為正七品。
中央派出官員
'安撫使'朝廷派往邊疆重要地區統轄軍民的官員。明代僅在少數民族地區設有此官,官階一般是正三品,如原來官銜在二品以上,派出時則稱安撫大使。
'巡按'明代派遣監察御史分赴各省區巡視,考核吏治,稱為巡按,一般僅有六品官。官階雖不高,但可以與省區行政領導分庭抗禮,知府以下要服從他的指使,事畢回京。
'巡撫'明代凡是文職官員奉命出朝,統稱“巡撫”,這官職是臨時性的。巡撫的職責隨時隨事隨人而施。
'經略安撫使'此後大多經略安撫使統管軍民。明代只稱“經略”而不稱“經略使”,官階比總督略高。官階一般為正二品或從一品。
'欽差大臣'明代由皇帝親自派遣,出外辦理重大事丵件的官員稱為欽差。
轉運使'唐代經理江淮米糧、錢幣、物資運輸的官員,宋代稱漕司,明清兩代稱漕運總督,一般是二品官。
這些由中央派出到地方工作的官員,為臨時的官職,任務完成之後,回朝復旨,職務也就自然取銷。宣德之後(1426—1435),許多巡撫不再回朝,而成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
'洗馬'洗馬即前馬,也是先驅的意思,是太子的侍從,一般為三品。
'駙馬'“駙”就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