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頁)
最後,內侍取來“金縷玉衣”,這是將研磨好的上等小玉片,用黃金抽出的金絲線縫綴起來,做成象鎧甲一樣的上衣、褲子和手套。隨後,內侍將穿戴好的母親將進了梓宮。“梓宮”是用非常名貴梓木製做的棺材,長約三米,高、寬各近一米,重達萬斤。隨著棺木的蓋上,母親的人徹底在我面前消失,從此,我只能在我的夢裡才能見得到她了!
三日後,母親的梓宮入葬父皇的陽陵。陽陵佔地面積約20平方公里,呈不規則的葫蘆形;陵區東西長6公里,南北最寬3公里,最窄處1公里;在陵園有四座大小不一的墓冢,其中最大的是景帝陵,略小的是皇后陵,北面的是慄妃墓。
隨著母親進入地宮還有大量的陪葬品,由於秦代就有了陶俑,漢代更是以大量陶俑入葬,母親的地宮裡有衣式陶俑,塑衣式陶俑和動物俑,人物俑都是依照東宮宮女、內侍的模樣所繪,俑在製作中先按比例縮小三分之一,再泥塑出高約60厘米人體原型,然後經窯燒成陶質,表面塗彩,臉和身上塗橙紅色如人一般;頭髮、鬍鬚、眉毛、瞳人塗為黑色,再裝上可以前後自由活動的木製胳膊,最後再穿上不同顏色衣服,可謂是栩栩如生。
塑衣式陶俑以跽坐女俑和跽跪女俑最為美麗,跽坐女俑粉面含春,丹鳳眼目視前方,鼻樑挺直,櫻桃小口蠶眉亮發,容貌十分俏麗;跽跪女俑長眉細目,面龐豐潤,鳳眼隆鼻,櫻桃小口微微張啟,笑而不露齒,把少女的矜持表現的淋漓盡致;她雙手攏於寬大袖筒之內,合於面部,似乎在遮掩流露出的害羞的神情。
動物俑中最有代表的如小乳豬,頭前伸,圓圓的鼻子,鼻子上刻有皺紋,小眼圓睜,雙耳向外豎立,身子渾圓修長,尾巴下垂,四肢短粗。雖然很小還有雌雄之分,雌的體形較小,雄的體形略高,惹人喜愛;牛,身長70厘米,四腿如柱,身體前低後高,脖子短粗,腹部寬大,顯然是一隻犍牛。工匠用簡潔的線條稍加勾勒,把牛那種憨態十足,力大耐久又倔又強的性格表現地活靈活現;老母豬,便便大腹之下點綴著兩排頭,擦地而過的臃腫軀體,再和著長腦袋、小眼睛和垂垂大耳,使人忍俊不禁。我雖然是學習歷史的,卻不曾如此近距離的接觸這些“文物”,不由得敬佩工匠的智慧。想必為了母親的葬禮,弟弟也費了不少心吧!
而母親臨終前那番話讓我想了又想,我真的要以身相許才能控制住衛氏嗎?堂堂公主之尊,竟要下嫁昔日的家奴,特別是曾經倚為心腹的下人衛媼,將會成為我的婆婆,這讓我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想起衛青那迫人的目光,我彷彿懂了,可真的有這種必要嗎?
就在我猶豫、躊躇之際,邊境上又傳來了匈奴入侵的訊息。
注:此章的加入與情節的關係不大,主要是為了讓讀者瞭解漢代的喪葬制度,希望讀者看過本書會有所收穫。
(三十九)漠南之戰
其實,自元朔二年,河南之戰後,匈奴便趁漢朝軍隊立足未穩之機,頻頻入犯邊境。伊稚斜單于繼位後,一連兩年,對漢朝展開大攻勢,元朔三年夏,此時距他即位不足兩年,他就遣萬騎侵代郡,斬太守恭,掠數千人。秋,又攻雁門郡,殺掠數千人。元朔四年夏,單于地位鞏固後,又派出九萬騎大軍南下,分為三部,各部分別進攻代郡、定襄及上郡,同時其右賢王欲奪回河南地,也向朔方郡進攻。四路大軍進攻,邊郡被殺掠者各數千人。面對匈奴的全線進攻,漢朝採取重點反擊策略,把目標對準匈奴右賢王,以鞏固新設定的朔方郡。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處理過母親的喪事,弟弟又決定對匈奴有兵了。車騎將軍衛青率三萬騎兵,自高闕出擊匈奴。
衛尉蘇建為遊擊將軍,左內史李沮為強弩將軍、太僕公孫賀為騎將軍、代相李蔡為輕車將軍,受衛青統轄,自朔方出擊。
大行李息、岸頭侯張次公為將軍,自右北平出擊匈奴。
衛青大軍經朔方出高闕後,向北出邊塞六、七百里,直奔右賢王王庭。右賢王醒來和衛青的部隊對峙,但由於太輕敵,自以為其王庭遠離漢塞,漢軍絕不可能至此,沒有任何防備,而是在帳中與嬌妻美妾們飲酒作樂,直喝得酩酊。入夜,漢軍突然發動了猛烈的攻擊,把右賢王包圍了。沿在醉夢中的右賢王被驚天動地的廝殺聲驚醒,僅與一名愛妾及數百名騎士倉惶跨上戰馬,連夜向北突圍而去,其部眾從裨王(小王)以下一萬五千多人,牲畜十多萬頭都被漢軍俘獲。聽衛青說到此處,我不由得暗暗佩服這位右賢王,雖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卻是一個合格的丈夫,這種危急時刻仍不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