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部分(第2/4 頁)
好才怪,體力不浪費再怪。
這種情況一直到李建安進入常規輪轉陣容後才有所改善,因為李建安超高的命中率彌補其它人的缺陷,所以後半段火箭隊的戰績迅速飈升,因為外線好了,內線就也好了,內線好了,外線就更好了,這就是一個良好迴圈,但到了季後賽一看,除了麥迪還能保持平常的水準外,其它的人在進攻上幾乎沒有任何的貢獻,一個球隊的八九人的常規輪換陣容,竟然有進攻能力的湊不齊五個人,這真是一個玩笑,木大叔和海耶斯沒有進攻能力,迪奧普進攻能力也不太強,巴蒂爾在外線進攻都不能讓人放心,更何況到了內線呢,替補裡面也就MJ假幫主還算不錯,一場比賽能得個10幾分。
進攻不解決,防守再好也沒有用,防守是壓制對方得分的,你自已得分比人家更低,那不是找輸嗎,但解決進攻是一個比防守更難的問題,因為防守你可以透過加強教育來提高,可以嚴格要求球員來增長,但進攻沒法,你除了透過戰術來讓球員找到空當外,沒有其它方法好想,當然了,平時加強投籃訓練也行,但這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短時間想要見到效果那是不可能的,投不進這個問題是誰也沒有辦法,特別是空當都投不進的話,更是沒法。
聯盟聞名的進攻戰術很多,象三角進攻、普林斯頓、擋拆,包括太陽隊的快打旋風在內,效果好的也有,場面熱鬧的也有,華麗無比的也有,但這些戰術真在季後賽裡得到實踐證明的一個沒有,有靠著全進攻戰術殺進總決賽拿到總冠軍的一個也沒有,即使是公牛隊的三角進攻到了季後賽的最後關頭,大多數靠的也是喬丹超強的個人能力,說起擋拆,最偉大的自然是馬龍/斯托克頓二人組了,但兩個人最大的遺憾是什麼,總冠軍,你能說他們的能力不強嗎,斯隆的指揮差嗎;太陽隊算是把進攻玩到了極點,但怎麼樣,還不是連總決賽也進不去,戰術配上超強能力的巨星才能在季後賽成功,現在火箭隊連戰術都沒有,不靠個人能力靠什麼。
李建安打定了主意要在第二場里加強個人進攻,順便給自已的專訪造造勢,不再管其它人了,先把自已的能力表現出來再說,反正自已該簽下一份合同了,打的越好第二份合同上的金額想必會越來越大。
經過福爾克和李建安稽核過的採訪在第二場比賽開始前播出了,雖然喜歡李建安的球象對李建安的過去有了一點了解,但畢竟不是那麼清楚,再加上很多都是拐彎抹角得來的,真假都不知道呢,現在有了李建安親口說出的,肯定可信度要高一點,
雖然很多人都很討厭央視,但不可否認,央視還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媒體,隨著收音機的逐漸被淘汰,電視成了普及最為廣泛的一種媒介,而網路卻還正在發展中,中國上網的畢竟還是沒有看電視的多,很多隻知道火箭隊有個李建安的中國人,透過這個短片迅速喜歡上了李建安,由於沒有時間,少了介紹李建安生長過的地方、學校之類的央視喜歡玩的把戲,這個少了很多元素的短片除了李建安的訪問外,大多數都是些李建安在火箭隊的比賽集錦,透過集錦看某一名球員,誰看起來都象超級巨星,透過集錦看,原來李建安跟很多巨星比都不落下風呀,原來中國也有身體這麼棒,技術這麼好的球員呀。
再加上李建安在採訪爆露了自已之所以身體好,最早開始練的並不是籃球,而是武術,並且向大家展示了他的武術並不是那些常見的花架子,然後透過武術踏進了籃球領域,並且取得了成功,並且命為他的這種籃球為功夫籃球,從而給以後中國籃球界選拔人才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而一些從小以培養身體為主的武校和體校也發展培養人才也不是隻讓他走一條路好。
功夫是西方人的稱呼,在中國叫武術,不管叫功夫籃球還是武術籃球,這種中西方文化的交匯則在一些年青的球迷引起來極大的轟動,怪不得李建安身體素質這麼好呢,怪不得李建安力量這麼大呢,怪不得李建安投籃這麼準呢,看起來有人把李建安稱為“小李飛刀”不是空穴來風呀,這時候李南的“小李飛刀”已經沒有人提起了,很多年輕人開始把“功夫籃球”印在T恤上,一邊打著籃球,一邊動手動腳。
這樣的話央視轉播的第二場火箭隊的季後賽的關注度大大地得到了得高,經過央視的偷偷摸底調查,李建安的專訪播出後,第二場比賽的預計收視率提高了2。78個百分點,這是對於這次專訪成功的最大肯定。
雙贏,這樣雙方才有繼續合作下去的動力,李建安和央視就此奠定了良好的合作關係,為李建安以後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幫助,誰說媒體只會讓人討厭來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