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其他改革1(第2/4 頁)
歷志》記載:
量者,龠、合、升、鬥、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鐘之龠, 用度數審其容。以子谷矩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而五量嘉矣。】
【漢朝的容量單位,包括龠、合、升、鬥、斛。】
【所謂1龠,就是與1200顆黍米等重的水的容量。
1合等於2龠,所以1合是與2400顆黍米等重的水的容量。
再將合的容量乘以10倍,得到升。
將升乘以10,得到鬥。
鬥再乘以10,得到斛。
透過反覆地稱量黍米和清水,王莽成功地將龠、合、升、鬥、斛等五種容量單位與重量全部結合起來了。
但是,透過一粒一粒數黍米的方式來測定量器,不僅麻煩,而且容易有誤差。
於是又進一步實驗,直接讓水的重量與升聯絡起來。
終於發現:“水一升,冬重十三兩。”
冬至那天,將1升清水倒在天平上稱量,重量是13兩。
按照這個標準,就能用水和天平來測定量器了:1升水重13兩,1 鬥水重130兩,1斛水重1300兩。
比如說,在一隻木鬥裡裝滿清水,再稱水重,如果達不到130兩,或者超過了130兩,那就表明這隻木鬥不夠標準。】
【為了統一全國範圍內的所有量器,王莽用數黍米和稱水重的方法, 在當時工藝允許的條件下,成功制定了一系列最精確的銅方升、銅方鬥、銅合、銅斛,作為測定民間量器的權威標準。】
【他還鑄造了一件能將龠、合、升、鬥、斛等五種容量合為一體的“嘉量”。該銅嘉量可以測定龠、合、升、鬥、斛五種容量,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
清,北京。
康熙更疑惑了。
“剛才說僅有一件在故宮坤寧宮,現在又說在臺北?”
“臺北應該就是臺灣之北,鄭家也沒有修紫禁城啊。”
“是朕沒收回?讓他們做大了?”
“不應該啊?”
“總不能後世又丟了吧?”
————
北京。
“看來要加快進度咯。”
“看來在後輩那個年代,臺灣還是孤懸海外。”
就著茶葉渣,德勝先生邊嚼動邊說了起來。
————
【功是功,過是過。】
【經王莽考訂和頒佈的容量,在東漢和魏晉繼續使用。】
【但是吧,有個冷知識。】
【王莽是儒家學徒,沒錯吧?】
【事事都要從周禮找依據,沒錯吧?】
【言必稱三代,要恢復聖賢之舉,沒錯吧?】
————
大秦,咸陽。
始皇突然心悸……沒來由的抖了一下。
李斯和叔孫通若有所悟一般,摩拳擦掌,準備開打。
————
【經現代實際測量王莽鑄造的銅方鬥和銅嘉量,1龠為10毫升,1合為20毫升,1升為200毫升,1鬥為2000毫升,1斛為毫升。
其中“升”的大小與商鞅銅方升以及秦始皇銅方升都非常接近,所謂“合乎上古聖賢的標準”,其實可能是指商鞅和秦始皇的標準。】
————
大秦,咸陽。
“嘭,嘭。”始皇激動的拍著桌案。
“朕成聖賢了?”
“明明是一件開心的事,可朕真的開心不起來。”
“朕不想和王莽扯上關係啊。”
堂下二人沒有去勸慰始皇,互相怒目而視,都等著對方先動手。
叔孫通:你來啊,混蛋。
李斯:你先來。
叔孫通:靠,想坑我,人家誇陛下聖賢,我先動手?我又不傻。
李斯:未必我傻?
二人眼神平和下來,相約來日再戰。
草原上。
項羽樂的抱著肚子。
“蒙恬,嬴政成聖賢了。”
“笑死我了。”
“還是王莽認可的聖賢……哈哈。”
蒙恬:(。?`w′?)。要不是單挑打不過你,我早弄死你。
————
倒是東漢往後的各朝代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