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3/4 頁)
的口徑最大的碗口銃大約有230毫米。
c、明朝中期火器發展的停滯
永樂後,中國火器發展停滯了,在此後近一百年的時間,再也沒有什麼質的提高。直到嘉靖時,才出現了多管和多髮式火銃。總而言之,火銃這種中國原創的火器,比初級火器進步了一些,但點火方式落後,射擊又費時間,所以當歐洲的火器傳來時,火銃便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2、明朝後期:火繩槍炮的傳入。
火繩槍炮,顧名思義就是用火繩點火發射的槍炮,以火繩槍為例,在射擊前,射手先點燃火繩作火源,然後扣動扳機,龍頭下轉,火繩頭落入藥室中點著火藥,將彈丸射出。
a、火繩槍
進入明朝後期,我國的火器事業又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時期,火繩槍,又稱為鳥槍,源自15世紀時的歐洲,後傳入日本。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明軍在沿海對倭寇作戰時,繳獲了一些火繩槍,後明朝兵仗局仿製成功,並在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製造了一萬支火繩槍裝備明軍,從此,火繩槍成為明軍單兵主要的火器。
在此後幾十年,明朝開始大量仿照歐洲的火器,最重要的是嚕密銃的仿製和使用。趙士楨於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成功仿製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嚕密銃。這種火繩槍比從日本繳獲的鳥槍具有兩大優勢:1、威力更大,2、重量更輕。因此,嚕密銃很快就被明朝大量仿製並裝備于軍隊中。
b、火繩炮
火繩炮源自15世紀的歐洲,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明軍在廣東西草灣繳獲了三艘葡萄牙戰艦以及船上的艦炮,即佛郎機炮,這是歐洲的火繩炮第一次傳入我國。此後,佛郎機炮不僅被廣泛用於明朝對外戰爭上,還被明朝當局不斷改善,戚繼光在《練兵實紀》中對這種炮有廣泛的論述。
c、火繩炮的顛峰之作:紅夷大炮。
公元1620年,有一艘裝備紅夷大炮的英國軍艦在澳門擱淺,葡萄牙當局趁機將這三十門大炮據為己有。為了應對越發嚴峻的關外形式,明朝將這三十門紅夷大炮買下,裝備在山海關和寧遠。公元1626年,袁崇煥在寧遠就是用這種大炮挫敗了努爾哈赤。紅夷大炮較以前的火繩炮而言,最大的特點就是射程更遠,威力更大,此炮口徑三寸,炮管長一丈多,可發射三、四斤重的炮彈。嚐到甜頭的明朝當局在徐光啟、李之藻、湯若望等中外專家的主持下,於崇禎年間開始大量仿製這種炮,並廣泛用於對後金的作戰中。
d、燧發槍的萌芽
燧發槍是用燧石點火發射的槍,這種槍在發火裝置上安置一快燧石,發射時,由射手扣動扳機,安裝於扳機上的龍頭同燧石摩擦生火,火星將火藥點燃產生氣體推力,從而將彈丸射出。燧發槍相比火繩槍具有兩大優點:1、不怕風雨,2、不用事先點火,大大節約了射擊時間。
燧發槍於16世紀20年代創造於德意志,17世紀法國軍隊首先裝備燧發槍,並很快傳入我國。明末火器專家畢懋康在其《軍器圖說》(公元1635年刊印)首次介紹了燧發槍(書中稱為自生火銃),可惜的是,我國以後對燧發槍的研究陷入了停頓,直到清朝康熙時才製造出燧發槍,不過是給康熙用來打獵的,當時稱為自來火。(原因參見二、1、2)
3、清朝初期火器的發展
清朝在與明朝作戰中吃盡了火器的苦頭,因此,皇太極下決心發展火器,於1631年仿造了紅夷大炮(清朝諱夷,改名為紅衣炮),並開始大量裝備軍隊。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清朝廷製造了神威無敵大將軍炮,此炮曾在雅克薩之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此後,清朝當局又製造了威遠將軍炮,此炮在1696年平定葛爾丹的戰爭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康熙年間,我國出現一位天才火器研製家,他就是戴梓。戴梓由於深諳火器製造,因此特別受康熙器重。他最大的發明就是連珠火銃,按照紀昀的記載,這種火器應該是連扳連射的燧發槍,每裝填一次,可連續射擊28發彈丸,提高了射擊速度。公平的講,戴梓的發明是對傳統燧發槍在機械上予以改進,連珠火銃並沒有膛線,點火方式也沒有革命性的改進,在槍械發展史上像一顆流星一樣劃過也是必然,網上一些文章對其的吹噓顯然過了頭。當然,連珠火銃在當時的中國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發明,沒有推廣使用,首先是因為朝廷不重視(參見二、1),其次,這種連珠火銃機械更加複雜,其增加了銃脊以儲存彈丸,有些類似於現在的彈夾,除非戴梓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