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部分(第2/4 頁)
進行反包圍。
為了救援被圍同胞,日本軍部行動了起來,海軍航空兵被抽調至朝鮮幫助奪取制空權。更多的大日本男兒正乘船前往朝鮮。
北京方面楊洪森也在調兵遣將,為了控制朝鮮的制空權,楊洪森向朝鮮增派了215架飛機,使駐韓飛機總數達到了535架。日本方面也拿出了拼光、死光架式,從國內不斷的派遣增援,使得駐韓飛機總數達到了612架。雙方新一輪的空中爭霸開始了。
第十五章 最後一天
制空權的重要性來自後世的楊洪森比誰都清楚,所以他拼了老命也要將日本趕出去。
他開始向美、英、法、意等國四處訂購飛機,同時大規模的招收各國退役飛行員。
日本人也在國際市場大肆訂購軍火。
對於美國來說遠東的戰爭真是太及時了,雖說不能從根本上將美國經濟拉出來,但是卻極大地刺激美國軍火的出口創匯。
“中國難道不是美國政府在遠東的重要盟友嗎?”楊洪森憤怒的質問著。
美國人真不是玩意,將中國訂購軍火物資卡著優先供應日本,這能不讓楊洪森惱火嗎?
“總統先生,直接將火輸入中國在運輸上有難度。日本控制著太平洋上的主要運輸線路。”
楊洪森心說:狗屁,就算不走太平洋你們也運到了,不就運費貴點,你們當老子沒錢啊,“可以不走太平洋,從大西洋經地中海、蘇伊士、印度洋這條線路,運費不是問題。”
“既然這樣,我可以將您的意思轉達給華府。”
“感謝大使先生的到來。”
美國人有意推延發貨,美國商人狡猾、狡猾的。朝鮮戰事任誰都看的出來中國目前佔有優勢,美國為了拖延戰事,刺激美國經濟,拉動美國消費,遂將中國購買的軍火等物資強扣不發,他們期待日本能將戰場形勢扭轉過來。如果日本成功將中國這波進攻擊退,他們再把這批軍火物資運給中國。總之,中、日戰爭打的時間越長,消耗的越多,對美國越有利,美國所要做的就是成為中間的那根槓桿。
美國這邊指望不到,楊洪森便開始與英、法、意、德,甚至俄國尋求合作的契機。
日本一直視紅色的蘇俄為大敵,不管是出於遠東戰略上的考慮還是兩國長久以來的友誼,俄國都不能做事不理,而且這中間還極為有利可圖。中、德之間也達成協議,德國將為中國代工40萬枝MP/28衝鋒槍,中國還向德國訂購一批卡車,義大利向中國出口了一批飛機。
英國人敏銳地察覺到了中、美之間的矛盾。
痛恨美國這種商人嘴臉的還有日本,美國商人開出的價格完全是在趁火打劫,但是他們還不得不接受。
獲得美國支援的日本大軍,在朝鮮慢慢緩過了勁。
中國軍隊合圍日軍的計劃失敗,日軍突圍而出,此役4萬被圍日軍陣亡近3萬人。整場合戰日軍共傷亡多達6萬人,中國軍隊傷亡約5萬人。日本的數個師團被打成了殘廢,其中橫田旅團只剩7人,松本旅團只剩12人。中國軍隊這邊也好不到哪裡去,被重點照顧的近衛軍師團也基本被打殘了,其中第三師2萬多官兵損失三分之二。合戰中雙方對於俘虜的處理完全沒有按照日內瓦條約的規定,雙方都拒絕交換俘虜,同時都不承認有俘虜在對方的手中。在他們的眼中,俘虜已經全部計入陣亡名單了。
此役中、日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化學武器,但除了增加彼此的傷亡外,都未達到預雙方想的效果。
日軍駐韓35萬大軍,一戰之下近六分之一帝國軍人陣亡,東京上層再次被震,他們的決心從上到下都開始動搖了。
中國方面現在已經殺紅眼了,據上海方面傳來的情報,又有10萬中國陸軍進入韓國。
軍部當然知道這些進入韓國的部隊調整完畢便會轉入反攻。
中國要將他們趕出朝鮮,他們也只有打下去,南朝鮮絕對不能有失。
日本外交官已經就和談進行斡旋,現在中國政府的態度十分強硬,要讓中國回到談判桌前,就必須要中國軍隊遭受一些慘痛的敗北。
對於勝利楊洪森仍然抱有希望,中國在朝鮮集結了50餘萬大軍,再加上韓國近20萬軍隊,中、韓聯軍在陸上佔有絕對的優勢,而且日本已經被趕回了三·八線以南,中、韓聯軍控制著戰爭的主動權。他要求國防部制訂一個全新的進攻計劃。
半島戰事並未讓楊洪森放緩了經濟發展的步調,根據計劃委員會資料,1930年第三季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