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部分(第3/4 頁)
國演習進行關注中。
對於未能按規定時間在規定的地點集結的相關部隊,楊洪森直接將他們踢出了演習序列。
按照最初的計劃陸軍部將在十五天的時間內,將45萬大軍集結於中原腹地,可陸續到位的有32萬人。
進入正式演習後,又暴露了很多問題,如部隊與部隊之間的協調問題。
近衛軍師團間的配合到是極為密切,但是與國防軍配合卻極為生疏,如近衛軍第4師團在演習中用火炮直接將己方國防軍第44師前沿陣地覆蓋。
痛心啊,如果在戰爭時期,楊洪森會把這兩支部隊的指揮官給全槍斃了。
近衛軍這幫人自恃甚高,常把自己看作“天子軍”、“陸軍王牌”,對於國防軍一向輕視或者乾脆無視。所以國防軍44師應當主動與他們第4師團聯絡,而不是他們第4師團去聯絡他們。
“沒有自覺性活該被炮轟。”
需要肯定的是第4師團的炮兵素養很高,根據判定第44師在第4師團猛烈的火炮打擊下失去了七成戰鬥力,第44師退出戰鬥序列。
演習指揮部裡的楊洪森臉色極為難看,藍軍方面的將領只好將那股子高興深埋起來了。
紅、藍兩集團是按照地域劃分的,紅集團是由南方集團軍組成、藍集團為北方集團軍。
南方集團軍的多數部隊以前都是由楊洪森調教的,演習剛開始就出了叉子。
演習繼續進行中。
紅軍方面自從出現了誤傷後,各部之間加強了協調。要知道校長可是在後面看著,如果再出現之前那種不著吊的事,那可是會影響到了自己前程。藍軍方面也加強各部的協調,不管以前各部將領有什麼矛盾,現在大家要抱成團,給那些紅軍一點顏色看看。升官發財,增添裝備,都指望這傢伙了。
各支部隊都開始進入狀態了,這讓楊洪林很滿意。
紅軍的裝甲部隊進入戰場,不過在裝甲部隊的戰術思想上中國的指揮官們仍停留在一個很低的層次上。藍軍的反裝甲部隊讓這支中國的勁旅提前退出戰鬥序列。
楊洪森在這些美國顧問面前顯的很尷尬,他們本來想在老麥面前好好展示一下中國的這支勁旅。
巴頓對中國裝甲部隊的指揮官從頭批到尾,同時對藍軍的反裝甲大肆稱讚,楊洪森詢問才知道,原來那支部隊巴頓曾指導過。
巴頓在華擔任騎兵部隊的總教官,其實他更想調教中國的裝甲部隊,老麥認為巴頓在騎兵訓練方面會更加有用,巴頓來華可不是來研究什麼裝甲兵戰術的。
平時巴頓除了研究裝甲兵戰術外,還研究反裝甲戰術。
中國軍隊中的反裝甲武器不少,單兵武器中除了大口徑阻擊步槍,還有火箭炮。中國目前裝備的坦克都擋不住,聽說法國製造了一種新型的重型坦克,或許能擋住這種攻擊。
藍軍方面的騎兵師在紅軍裝甲部隊登場也出現在了演習的戰場上。
國府最初根本就沒有成建制的騎兵部隊,不過透過兼併北洋集團、西北各路軍閥,逐漸將騎兵部隊發展起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騎兵戰陣受到機槍的無情射殺,大規模使用騎兵的作戰方式開始走下坡路。不過在亞洲騎兵仍然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按照國際上騎兵作戰部隊的發展趨勢,騎兵師規模在三、四千人左右。國府陸軍騎兵共有7個軍的番號,轄32個師,新疆、蒙古地區騎兵師編制較多,東北地區也有相當數量的騎兵部隊,而陸軍精銳部隊每師設有騎兵一團,個別混成旅設有騎兵一營。
藍軍的騎兵師出動給紅軍造成了巨大的威脅,這讓觀戰的楊洪森十分感慨。
步騎戰術在中國還真的不是一點點的成熟。
第十八章
在美國的這些顧問當中,有些將領偏愛於騎兵戰術,騎兵戰術在歐美已經開始逐漸衰落,但是在遠東還有很大的發展空前。美國的顧問們除了幫助中國實現軍隊現代化的同時也在研究日本陸軍。日本陸軍的規模遠遠超過美國,但是與中國陸軍一樣,他們現代化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受本國工業發展和資源所限,這也使得他們普通落後於國際發展形勢。
楊洪森也想實現部隊機械化,但進口美國車子需要大量的外匯,而且維修很麻煩。
中國只有兩家汽車製造廠,一家是美國獨資企業,一家是中美合作企業,不過兩家企業都不直接生產汽車。上海通用主要是裝配汽車,生產部分零件。武漢汽車製造公司,主要生產三輪車和二輪的摩托車,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