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第3/4 頁)
異,坊間有著各種各樣的流傳。
省府立即向南京發去電報,孫中山震驚。國府緊急任免樊耀南代新疆省長一職,接著調王多章回新疆擔任主席。
楊增新手下的軍官認為此事是中央所為,樊耀南等人與南洋合謀,楊派軍官聯合盧來發動叛亂,將樊耀南等新疆高階官員給殺了,接著與阿爾泰、塔城、阿克蘇方面聯絡,準備共同抵制中央政府。
樊耀南一死,整個事件就被定性成了嚴重的叛亂。
楊洪森以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的名義,繞過國會直接調動軍隊向新疆增派武裝力量。
迪華的一些軍人指責楊增新遇刺乃是南京政府所為,南京方面求新疆軍人保持克制,停止叛亂,維護當時的治安和經濟穩定,等待中央派員對整個事件進行調查。
阿爾泰、塔城、阿克蘇的地方官員自守門戶,使得叛亂僅限制於迪化一線。
維吾爾上層貴族對於可能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鬥爭敬而遠之,不過以哈密王等人為首的王宮卻緊緊的跟在南京政府身後,哈密王政治呼籲給南京政府以及楊洪森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軍人首領在佔領迪化後要求南京政府對他們進行委任。
楊洪森利用中央宣傳工具,將楊增新的遇刺,描述成北疆內部某些心懷不軌之徒的叛亂。
南京政府拒絕了迪化軍人的要求。
為了阻止中央軍進入迪化,他們在奇台與哈密的中央軍進行了激戰。這支地方部隊在中央軍的武器相差甚遠,大量的騎兵在機關槍的交叉火力下永遠的留在那片戈壁灘,奇台一役沒有任何懸念,缺乏統一領導和組織叛軍根本無法戰勝中央軍,即便他們取得奇台區域性的勝利,也無法抵抗後續進入新疆的數萬大軍。
奇台一役加速了迪化叛軍的瓦解,士兵們不再聽從上官的指揮,他們開始在城市內大肆搶掠,事件已經變成了一場真正的叛亂。不過隨著中央軍大舉進入新疆,形勢這個時候越來越明朗。
楊增新遇刺、樊耀南遇害,楊增新集團的大小官員全都眼巴巴地看著伊犁鎮守使。
新疆百姓流傳著“文有樊耀南,武有楊飛霞”。此兩人在,則新疆天下太平。
楊飛霞對於楊增新和中央的矛盾不是不知,只是他寧可守在伊犁也不摻合。現在他必須表明態度,在電報中他願意接受中央領導,同時呼籲叛軍向中央軍投降,爭取寬大處理。楊飛霞的透過促使迪化叛軍迅速瓦解。而在這個時候迪化城內的另一夥正在密謀奪取新疆的這座省城。
第十七章 知更了
======================================================
當迪化處於無政府狀態的時候,原沙俄駐新疆領使吉布羅夫與流落到中國的哥薩克軍官聯合了起來。這些保皇派一直幻想著復國。他們從來不承認中國與莫斯科方面簽訂的協議,而活動在巴爾喀什以東的土地上白匪與他們有著密切的聯絡。
俄軍在迪化周邊地區約有近萬人,其中多為哥薩克騎兵。
迪化城是對於吉布羅夫來說一座不設防的城市。
這些白俄有著一個完整的計劃,他們決定奪取迪化,接著與巴爾喀什湖地區的白軍連成一片,在中亞建立一個新的臨時政府。
軍官揮舞著馬刀,哥薩克騎士們聚集在軍官的身邊,他們攻擊警察局,奪取省城彈藥庫,驅逐中國士兵,驅使中國百姓修建工事。在楊增新的辦公室內吉布羅夫與發動起義的革命者們用中國的老白乾慶祝著勝利,他們絲毫沒有感到大難臨頭。
白俄趁亂襲取迪化訊息傳至南京後,中國外交部召開記者會,譴責白俄在中國新疆地區的分裂活動,同時宣佈將對白俄實施報復性打擊。在總理府,楊洪森秘密簽署了33號作戰命令。
國人對白俄偷佔中國領土感到異常憤怒,國會要求陸軍部立即行動起來,打擊侵略者。
從哈密突入到迪化的中國軍隊數量上遠不如吉布羅夫哥薩武裝,但是他們裝備精良,出城的白俄遭到打擊後乾脆就縮在城中。
中國軍隊一到,塔城、伊犁、阿爾泰方面的中國軍政長官們在收到南京的命令後對區域內的俄國人進行嚴密監視。
哈密方面民兵被武裝了起來,士兵自備馬匹,政府提供武器、糧餉,向迪化方面支援。
南疆的那些伊斯蘭復國分子好像看到希望,不過他們希望很快就把喀什的城頭給掛滿了。南疆開始對白俄復國分子和伊斯蘭復國分子進行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