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第2/4 頁)
的手段,試圖推翻新生的布林什維克政權,最終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為此,英國政府不得不改變策略,試圖介入英國看來更為務實由列寧制定的蘇俄新經濟政策中。
這次美孚很著急,因為西伯利亞的油田儲量比相像中的要豐富的多。
在不能保證絕對獲得巴庫油田開採權的情況下,西伯利亞油田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美孚這邊希望擁著西伯利亞油田50%的股權,楊洪森雖然還擁有管理權,但是50%的份額實在是太多了。踢開美孚楊洪森其實也能開發西伯利亞,因為總投資並不是一次性到位,可問題是楊洪森擁有的只是開採特許權。
楊洪森雖然是來自中國的石油界後起之秀,可是其在遠東卻有著非凡的影響力。
中國已開發的油田有江蘇、延長、玉門三座,勘探顯示其有著豐富的儲量,但是由於中國本身的運輸和技術等原因,再加上一些人為的因素,產量並不高。這使得本國石油只能滿足國內需求的40%,另外60%則需要進口,其中美孚佔了50%、殼牌佔10%。
殼牌公司之所以被擠出中國,並不是因其價格過高,而是其價格過低。
國際石油價格為1。05美元/桶,殼牌為了對付中石化與標準石油的聯手將價格降到了0。95美元。楊洪森則直接將石油價值拔到了2美元/桶,最高時達到了2。65美元/桶,當殼牌也上調至2。65美元/桶時,楊洪森這邊以運輸成本減少為由,將每桶油價優惠到1。95美元。殼牌在中國市場的競爭最終落敗,而中國石油價格此後繼續維持著2。1美元/桶的高油價。
楊洪森與美孚也不完全是親密無間地的合作關係,在中國市場上的利潤分配上就存在分歧。
美國的石油都是由楊洪森旗下的公司做代理,他們得到的價格為1。05元/桶,但楊洪森銷售標價為2。1元/桶,如此高的利潤想不出現分歧都難。
在中國石油開發上面楊洪森也有分歧,楊洪森拒絕美孚進入延長和玉門,原因是美孚大規模開採將最終導致前者設定的高油價體系的崩潰。
美孚痛恨中國的高油價政策。
中國主張與美孚合作開發西伯利亞油田,並願意出讓30%的股權,但是美孚的興趣被楊洪森的開出的800萬美元價格給嚇跑了。所以,他們寧可追逐各方面條件都已經成熟的巴庫,也不願接手剛剛起步西伯利亞。
西伯利亞油田只要有足夠的啟動資金髮展將是很快的,楊洪森一點時間都不願意浪費。
楊洪森邀請哈默加入東方石油公司,此時哈默對石油不慎瞭解,不過處於楊洪森的邀請,他購買了東方石油公司20%的股份。
對於西伯利亞石油股權楊洪森在新成立的西伯利亞石油公司中進行分配,中石化擁有40%的股份,東方石油佔20%,畢遜的亞美石油公司佔有10%,剩餘30%則由蘇俄政府持有。莫斯科對於份額的劃分沒有異議。
莫斯科代表列奧尼德·克拉辛對中、俄合作的前景十分看好,中國國內的石油價格高出國際原油價值近一倍,他們急需俄國的原油來緩解持續的高油價。對於莫斯科來說,俄國石油可借遠東平臺提前進入國際原油市場,儘快地將這些“液體黃金”兌換成外匯,購買國內急需的物資。
巴庫油田租讓經營中,辛克萊與莫斯科達成一致,辛克萊與蘇俄政府成立一家新公司,雙方各佔50%的股份,雙方平等享受全球石油銷售的利潤,辛克萊承諾在專案中的投資不少於1。15億美元,並且將為蘇俄政府申請更多的美國貸款。
為了獲得巴庫油田的開採權辛克萊同意並說服哈丁總統承認蘇俄政府。
莫斯科知道辛克萊與美國總統哈丁和華盛頓的共和黨政府關係很密切。
蘇俄得到美國的承認,這將打破國際社會對蘇俄政府的長期封鎖。
楊洪森透過其它渠道將辛克萊與蘇俄合作的細節透露給了英國方面,更準確的說是將情報透露給了德特丁爵士,辛克萊絕對沒有想到楊洪森背後捅他一刀子
莫斯科與華盛頓官方合作的開啟將嚴重損害楊洪森在俄利益,所以楊洪森想盡辦法從中破壞。
辛克萊的失敗必然會促使美孚公司回過頭與他尋求合作,為了給以後合作的架設好橋樑,楊洪森才那麼堅決地要求畢遜加入。
第十一章
日本黑龍會大佬頭山滿再次拜訪中國,隨行的還有帝國石油株氏會社橋本社長等數名日本石油界的代表。這次日本代表團訪華意圖明確,在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