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部分(第3/4 頁)
、允(火+熙)。
懿文太子死後,依制當以他的長子朱雄英為下一個繼承人,但朱雄英這位嫡長孫年僅8歲便死了(後追尊為虞懷王)。為了避免各子覬覦皇位,求得天下穩定,朱元璋便在生前立朱標次子朱允(火+攵)為皇太孫,臨終立下遺囑:“皇太孫允(火+攵),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這樣,公元1398年朱元璋辭世後,21歲的皇太孫朱允(火+攵)便根據明太祖遺詔繼位大統,改元建文。
秦王家族:
大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嫡第二子朱(木+爽)為秦王,並下令他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到西安建國就藩,朱(木+爽)的後裔,便繁衍形成明朝宗室的第2房
第1代秦王朱(木+爽)(公元13561395年),在太祖的24個親王中居長,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任宗人府宗人令。兩年後,因建造王宮太過奢華和其他過失,被召還京師受責,兩年後才回到西安藩府。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因率兵鎮壓兆州(今甘肅臨潭)少數民族叛亂有功,受到朱元璋賞賜。同年,因病去世,諡為愍,故史稱秦愍王。
朱元璋為二房秦愍王朱(木+爽)後裔制訂的20個派字是:“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堅心旁+享)。”
晉王家族:
皇族第3房是晉藩家族,大概是諸藩之中繁衍最盛的一支
明皇族第3房始祖朱(木+岡)(公元13581398年),是朱元璋與馬皇后所生的第3個兒子,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晉王,建藩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十一年(公元1378年)就藩。史書記載,這位第一任晉王,自小跟大學者宋濂學文,又從杜環學習書法,長得“修目美髯,顧盼有威”,而且智慧極高。封王之後,鎮守北方重鎮,與燕王朱棣一起成為明初最有勢力的藩王,多次參預明初軍國大事。如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60年)受命與燕王朱棣一超率師遠征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兒不花,當時大將潁國公傅友德等都聽他節制。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又受命同周王朱(木+肅)一同率河南、山西諸衛軍出塞築城屯田,以鞏固邊防。可見朱(木+岡)對明初的朱氏政權和國家民族,作出過較大貢獻。但朱(木+岡)這個人的性格,頗有些驕縱,在晉王任上,也做過許多不法妄違的事,甚至一度陰謀造反,因被人告發不遂,從此受到朱元璋的責怪和疏遠,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因憂怨而死,年僅41歲,在位28年,諡為恭,史稱晉恭王。
晉王朱(木+岡)後裔,以“濟美鍾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鹹景慕,述學繼前修”20字為派語。
燕王家族:
朱棣(公元1360年1424年),史稱明成祖,又被稱為永樂皇帝。朱棣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明初被封為燕王,統兵鎮守北方重鎮北平(今北京市)。靖難政變,篡侄為皇。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辛卯,朱棣因積勞成疾,於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師途經榆木川時,忽然病逝,享年65歲,歸葬於北京天壽山長陵,初諡“啟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孝文皇帝”,廟號太宗;明嘉靖時改諡為“啟天宏(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改為成祖。明成祖朱棣娶開國元勳徐達長女為妻,就是徐皇后,又有寵幸的昭獻貴妃王氏、恭獻賢妃朝鮮人權氏等眾多妃嬪,共生四子:高熾、高煦、高燧、高(火+羲)。朱高熾(公元13781425年),明洪武時立為燕王世子,明永樂時立為皇太子。明成祖北伐親征時,他多次受命監國,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八月十五日繼為帝,改明年為明洪熙元年,這就是朱棣長子明仁宗繼位。成祖次子朱高煦,被封為漢王;三子朱高燧,被封為趙王;四子朱高(火+羲)早年夭折,未被封王。
周王家族:
在大明朝眾多的封藩中,第5支周藩王家族是較傑出和優秀的一支。這個家族的發派始祖,便一位著名的學者、詩人
周藩發派祖也即第一代周王朱(木+肅)(公元13611425年),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所生的第五個兒子。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為吳王,建國於錢塘(今浙江錢塘)。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改封為周王,建國於北宋故都河南開封,十四年(公元1381年)就國。史書上記載說,周王朱(木+肅)為人好學,喜讀書,能填詞賦詩,又寫得一手好字,曾根據元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