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吃慣了皇糧,吃不了粗糧!(第1/5 頁)
時間悄然流逝,轉眼間又是幾天過去。
自未來汽車重新交付新車後,車主們對新晶片的先進功能讚不絕口,對新車愛不釋手。
許多車主迫不及待地嘗試自動駕駛功能,內心充滿震撼與驚歎。
雖然在2020年後,自動駕駛技術已不再罕見。
但在2011年,這項革命性技術無疑是一場科技盛宴。
車主們紛紛將自動駕駛的精彩影片分享到網路,瞬間引爆全網熱議。
未來汽車的名聲,也隨之更加響亮。
這才是真正的“未來汽車”!
在百萬預算內,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寧願選擇未來汽車,而不是傳統的豪華品牌如bba或保時捷。
他們認為,未來汽車不僅僅是一輛代步工具,更是通往未來科技世界的通行證。
兩者的駕駛體驗,簡直如同鴻溝兩端,完全不在同一個時代。
未來汽車上市兩年來,已經逐步改變了國人對國產車的固有印象。
這種改變不僅體現在銷量上,更體現在消費者對國產高科技的信心提升上。
然而,仍有相當一部分民眾對未來汽車持觀望甚至懷疑態度,這種現象並不令人意外。
放眼前世,即便到了2023年,仍有許多人固守著“國產車等同於廉價低質”的刻板印象。
這種根深蒂固的偏見,在當下也不例外。
部分消費者認為未來汽車不過是靠堆砌科技來抬高售價,缺乏傳統車企數十年積累的技術沉澱和品質保證。
當然,少不了一些傳統車企在暗中釋出偏頗的文章,試圖誤導普通消費者的判斷,企圖透過貶低競爭對手來維持自身市場地位。
這種行為不僅不利於行業良性發展,更阻礙了消費者對新技術的接納。
從具體資料來看,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有望突破百萬大關。
其中,未來汽車有可能會以超過二十萬輛的傲人業績領跑市場,緊隨其後的比亞笛也達到了十幾萬輛的可觀銷量。剩餘市場份額主要被其他民營車企瓜分,競爭態勢還不算激烈。
雖然燃油車仍然佔據汽車市場的主導地位,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
越來越多的民營車企被新能源汽車可觀的利潤空間所吸引,紛紛投入大量資源研發新能源車型。
與此同時,各路投資機構也看準這一朝陽產業,積極透過股權投資、產業基金等多種方式參與其中,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資金活力。
據相關機構分析統計,今年國內車企融資額已經超過一百億元。
未來汽車銷售持續火爆,增加產能,立即引來眾多車企的關注和諮詢。
對於國內車企,他們可以單獨購買青龍8124晶片;
而對於其他豪華品牌車企,公司則要求必須購買青龍8124及其駕駛輔助系統感測器的完整套裝。
這種銷售策略,某種程度上可謂是“綁架銷售”。
不同的套裝,報價從5000美元起。
最基本的5000美元套裝包含一顆青龍8124晶片、4顆毫米波雷達和10顆超聲波雷達。
若客戶希望增加鐳射雷達,每顆需額外支付3000美元,且這並不包括系統費用。
鐳射系統,各家車企都不會賣,未來科技集團自然不會賣。
而且,這類技術若出了問題,可能把原因推到系統上面,說人家鐳射系統有問題,車主才誤判。
鐳射雷達的市場價格本來就很貴,一般汽車用不上。
未來科技集團的駕駛輔助系統感測器在使用新晶片後,定價卻相對理性,並未出現明顯溢價。
若定價過高,即便技術再先進,車企也難以承受。
2011年10月29日,
一場備受矚目的國內汽車產業討論大會在魔都隆重舉行。
郝強未能親臨現場,集團旗下未來汽車公司的總經理羅浩出席了會議。
會議交流中,合資寶瑪董事長劉鐵一番言辭犀利的發言,瞬間點燃了現場的火藥桶。
他直言不諱地表示:“我認為某些公司應該專注於自身的晶片領域,無需在各行各業都插上一腳,擾亂了市場的價格體系。
利用自主生產的鋰電池和晶片優勢壓低汽車價格,讓同行企業喘不過氣來。
我們這個行業應該百花齊放,而不是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