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人生如逆旅(第1/2 頁)
老阿姨紅姐又上線了。
這一章聊聊一對寒門逆襲的夫妻肖靈均和陳橋。
肖靈均和陳橋是地質大學的一對學長學妹,他們在一次系裡舉辦的活動中偶然相遇。小靈均來自甘肅一個民主的農村家庭,陳橋則來自新疆幹部家庭,哥哥姐姐在當地都是領導。
陳橋發現靈均就是一塊好玉,她決定用學生家庭獲得力量,加持靈均。
那時的肖靈均剛剛完成學業,憑藉著卓越的成績被分配到了帝都市的地礦部門工作;而陳橋則還在校園裡繼續深造。
時光荏苒,兩年後陳橋,順利畢業,並以優異的表現同樣進入了帝都的地礦部門。
緣分使然,她與早已成為未婚夫的肖靈均再次相聚。不久之後,兩人喜結連理,並迎來了愛情結晶。
這對夫妻攜手走過風風雨雨,從最初單位分配的單間小屋,慢慢奮鬥到擁有獨立的單元房,最終住進寬敞舒適的三居室樓房。生活中的每一步都充滿艱辛,但他們始終相互扶持、不離不棄。
肖靈均和陳橋的性格相得益彰,一個沉穩內斂,一個爽朗擔當,一個靈動均衡,一個像大橋一樣挺立,夫妻倆彷彿是上天註定的完美組合。如此般的天作之合,實乃佳偶天成。
二十多個寒暑轉瞬即逝,夫妻到了知天命的年齡。如今的肖靈均已經擔任重要職務,事業有成;而陳橋也榮升高階工程師,備受尊敬。更令人欣慰的是,他們的兒子不負眾望,成功考取了名校的碩士研究生學位,前程似錦。一家人的生活幸福美滿,其樂融融。
這幾天,陳橋為了心中的困惑,跟紅姐交流想法。人這輩子,想要的名利,如果不及時止損,無止境。幸虧,陳橋自己及時醒悟,一首《臨江仙·送錢穆父》,讓陳橋幾天的執念,內化。
“宋代 蘇軾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
依然一笑作春溫。
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
樽前不用翠眉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詞句註釋
臨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此詞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韻。
錢穆父:即錢勰,蘇軾友人。
都門:指汴京。
改火:古代鑽木取火,四季換用不同木材,稱為“改火”,這裡指年度的更替。
紅塵:飛揚的塵土,後指人世間。
春溫:如春天般溫暖。
古井:枯井。比喻內心恬靜,情感不為外界事物所動。
筠:竹子的青皮,借指竹子。
翠眉:古代婦女的一種眉飾,即畫綠眉,也專指女子的眉毛,此指送別的官妓。
顰:皺眉。
逆旅:旅舍,旅店。
紅姐跟陳橋帶著讀者朋友一起走進詩詞中,感受蘇東坡送友人的叮嚀。陳橋穿越時空,進入宋朝,與蘇軾邂逅相遇。肖靈均則化身錢穆父。夫妻兩人互為靈魂擺渡人。
詩詞的上篇寫與友人久別重逢。元佑初年,蘇軾在朝為起居舍人,錢穆父為中書舍人,氣類相善,友誼甚篤。元佑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門帳飲時,蘇軾曾賦詩贈別。歲月如流,此次在杭州重聚,已是別後的第三個年頭了。三年來,穆父奔走於京城、吳越之間,此次又遠赴瀛州,真可謂“天涯踏盡紅塵”。分別雖久,可情誼彌堅,相見歡笑,猶如春日之和煦。更為可喜的是友人與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風節,借用白居易《贈元稹》詩句來說,即“無波古井水,有節秋竹竿”。
作者認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樣,是由於在朝好議論政事,為言官所攻。以上數句,先從時間著筆,回憶前番離別,再就空間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來抒發作者對仕宦失意、久處逆境所持的達觀態度,並用對偶連喻的句式,透過對友人純一道心、保持名節的讚頌,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堅貞的操守。
上片既是對友人輔君治國、堅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援,也是詞人半生經歷、松柏節操的自我寫照,是詞人的自勉自勵,寓有強烈的身世之感。明寫主,暗寓客;以主為主,客與主同,表現出作者與友人肝膽相照,志同道合。
詞的下片寫月夜送別友人。友人所去瀛洲為僻郡,繁華不如越州,更不如開封府。特別是熙寧年間又連遭旱災、地震,赤地千里,五穀不收,傾牆摧棟,遍地洪流。百姓南來逃荒,到元佑年間仍未恢復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