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人生,沒什麼可比較(第1/2 頁)
北師大傳統文化研究院程光泉教授語錄:“我是我愛過的人拼成的馬賽克”。想想,更是傷害過自己的人拼成的馬賽克吧。
雖然支離破碎,期盼美好如初。
於是,老阿姨紅姐給他朋友圈留言:老師半世歸來仍是少年的底色。
於是,弘一法師又說:人生,沒什麼可比的!
弘一法師說:人生,沒什麼可比的,若比美貌,我們都老去;若比財富,我們都失去;若比生命,我們最終都離開這個世界。
也許,在這個世界,還留著自己的精神,或者子孫後代對於長輩某些積澱的傳承……比如基因,比如相貌,比如言談舉止,比如……
與別人進行比較,可能是是因為人的本性使然,他們可以透過比較來找到自身的優越感,滿足了短暫虛榮心,當然前提是在比較中你是贏的那一方。
幸福是其實是一種感覺,幸福與不幸、快樂與不快樂,只在自己的一念之間。
向內求,還是向外尋……
讀書時,我們被各種排名所困擾,無論是班級內還是年級間,成績似乎成了唯一的衡量標準。每一次考試都是一場激烈的競爭,大家都在竭盡全力地追求更高的分數和更好的名次。
踏入社會後,尋找工作成為新的挑戰。人們開始比較彼此的工資待遇,誰能找到更優厚、更舒適的工作便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這種比較不僅僅侷限於金錢收入,還包括工作環境、福利待遇等方面。
當到了適婚年齡,婚姻也成了攀比的戰場。找到一個優秀的伴侶成為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目標,於是相互之間又會比較誰的另一半更為出色。
有了孩子之後,這場競賽並沒有停止。家長們將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期待著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於是,孩子們的學習成績、特長培養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都成了父母們拿來比較的資本。
很多人的一生就在這樣無休止的比較中度過去,透過與他人相較,試圖在心理上得到一種滿足感。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往往忽略了真正重要的東西——內心的平靜與幸福感。過度關注外界的評價和對比,容易讓人迷失自我,陷入無止境的追逐和焦慮之中。
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這個世界的體驗者,其中的滋味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幸與不幸、樂與不樂,體驗過後,就會悄悄的離去。
一場病痛突然就發生在自己身上,好好的一個人因為下臺階把腳摔骨折了,困在家裡一個多月,生活起居需要家人幫忙,什麼都做不了。經歷這種憋屈,就明白,平安就好,什麼憂愁,什麼恩怨,這些都不過是過眼雲煙。
人生哪有什麼完美,照顧好自己的情緒,管理好自己的健康,這一場人生,你就贏了大半。其它就交給時間,上天會另有安排。不用抱怨,失去的,用另一種形式補來。
人的一生,不知道明天與災禍誰先到來,健康地活著,平靜的地過著,開心地笑著,適當地忙著,這就很好。
有人說,生命是一個過程,我們要珍惜過程。也有人說,生命就是一個結果,奔著目標一往直前。有人看重過程,有人想著結果。無論如何,生命的每一處都是風景。帶著安靜,帶著好奇,用眼看,用耳朵聽,用心去感悟就好。
生命過程中,有人得到了這個,有人得到了那個,誰都不可能全部擁有,誰也不可能什麼都沒有。人生,沒什麼可比的。每一個人的生命都不同,但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風景。
一塊荒地上,草長得最快,接著灌木才慢慢地長出來,然後長出各種雜樹,樹下的草因為沒有陽光就開始消失了。最後,不挑剔生長環境的樹木就會慢慢超過其它樹木,參天挺立,千百年不倒。人,其實也一樣,有些人像草,有些人像樹,不用羨慕誰,時間到了,自然會給你答案。
夕陽易逝,歲月消退,容顏不再,花開花落。人生總有太多的無奈和遺憾,因為這就是生活。身邊有太多的苦楚和無奈,和別人比,只會徒增煩惱。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在得失中度過,所以不必為自己擁有的東西而沾沾自喜,更不必為自己失去的東西而黯然神傷。
一生當中,真正屬於自己的時光就那麼幾次。大多數時光裡,我們不是在重複自己的生活,就是在重複別人的生活。有時候乾脆把自己的生存目標確定為追求別人那樣的生活。其實,真正的幸福,不是活成別人那樣,而是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
人生沒有回頭路,只有大路小路,直路彎路,山路水路,上坡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