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使臣朝貢(第1/3 頁)
夏原吉滿臉痛苦,好不容易搞些錢,皇上又要大手大腳地花,他哪裡受得了。
“皇上,國庫是富裕了,但用錢的地方很多,不能這麼花銷啊!”
“窮不了。”朱棣一副暴發戶嘴臉,“你目光太淺了,錢不是省出來的,而是賺的出來的,等明年寶船出海,大明的國庫會越來越殷實。”
“……”夏原吉苦澀道:“皇上,浙西的洪水還未得到妥善治理呢,這會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朕正要說這個事兒呢。”朱棣道,“你去再跑一趟,儘快解決此事,錢糧方面儘可放心,朕全力支援。”
見他還要反對修書,朱棣轉移話題道:“對於治水,你可有良策?”
“這個……”夏原吉皺眉沉思片刻,拱手道:“臣以為,可疏浚吳淞江下游,而後上接於太湖,然後,量地建閘,按季節不同開閉閘門,讓洪水借道入海,如此,方可徹底解決水患,長治久安。”
頓了頓,夏原吉又道,“以疏為主,以堵為輔,兩相結合,方為上策!
不過……這要動用十幾萬人,花費的錢財也相當驚人。”
朱棣道,“錢糧不是問題,早一日解決水患,早一日解百姓危難,恢復生產。”
他思考片刻,道:“你去統計一下,耕地被淹的百姓,無需以徭役代替賦稅,至於治水的苦力,這次就不用士兵了,全用受苦的百姓,以工代賑!”
“皇上聖明啊!”夏原吉大喜,“這樣雖然看似花錢多,實則利國利民……”
“哈哈……好啦!”朱棣笑著擺手,“去吧,儘快解決此事,救百姓於水火。”
“微臣遵旨!”夏原吉喜滋滋答應,“臣這就去辦。”
待出了大殿,他才恍然醒悟,這是中了皇上的調虎離山之計,不由苦笑一聲,轉身去了。
……
夏原吉走後,朱棣神采飛揚起來。
“朕要修的是一部巨著,一部彰顯國威,造福萬代的書;
宗旨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
巴拉巴拉……
李青看著老四這模樣,突然想到一句不太恰當的話:狗窩裡放不住剩饃!
不過修書屬於文化傳承,足以影響千秋萬世,從長遠的目光來看,不管花多少錢都是值得的。
好皇帝分仁君、聖君,仁君利在當代,聖君功在千秋;朱棣無疑是後者。
稍稍知道歷史的,就知道《永樂大典》這部曠世奇作,縱觀整部華夏史,這本書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甚至連能與其比肩的都沒有。
李青雖然知道這部書修下來,耗資彌巨,心裡卻是相當支援。
文化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等朱棣慷慨陳詞完,李青拱手道:“皇上,臣有本啟奏。”
“你不會也和夏原吉一樣,反對修書吧?”朱棣狐疑道。
李青搖頭:“皇上英明,修書有利於千秋萬世,臣舉雙手贊同;
然,若只是單純的修書,並不足以體現皇上雄才偉略。”
“哦?”朱棣來了興致,“說來聽聽。”
“皇上,臣以為,書修完後,可允許官員閱覽、抄錄。”李青道,“要是修完書,就束之高閣,那修書的意義會大打折扣。”
雖然在修書的過程中,肯定會有人偷摸備份,但效果遠不如公開支援傳播來的好。
以官員為媒介,流傳到民間,讓這部曠世奇作,以這種方式儲存,才是上上之策。
“這話也有道理。”朱棣沉吟片刻,點頭答應,“不過,抄本一定要註明出處。”
“皇上聖明!”眾人齊拍馬屁。
朱棣爽朗一笑,“解縉,朕再跟你找個幫手,你和姚廣孝一起負責編撰事宜,儘快保質保量的將書修出來。”
“臣…”解縉小心翼翼道,“皇上,臣一人可以應付的來。”
朱棣眼睛眯了眯,旋即笑道:“都去忙吧,需要什麼儘管開口。”
“臣遵旨。”眾人行禮告退,解縉有些失落。
待解縉等人離開,朱棣淡淡道,“此人恃才傲物,區區一個內閣成員,竟走在尚書前頭,實在自大,縱有才華,卻不堪大用;
高熾,你不可與此人過於親近。”朱棣教道:“這樣的人,就不能給他好臉色。”
“兒臣記下了。”小胖點頭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