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朱瞻基的抱負(第2/3 頁)
李青蹙眉沉思,可想了半天,也找不到更好的平替。
除了太監團體,就只有勳貴、武將能和文官團體抗衡了,勳貴……說句不好聽的,勳貴幾乎已經廢了。
雖然文官集團並未野蠻擴張,但耐不住勳貴不爭氣啊,老子英雄兒好漢的不多,老子英雄兒子的兒子好漢的,幾乎沒有。
而現在,很多都到了第四代了,放眼望去還真沒拿得出手的。
不僅如此,他們非但不能抗衡文官團體,反而有了往官紳發展的趨勢,都想著撈錢,這也註定了無法再靠著他們制衡文官。
而純粹的武將……也不行。
不是不可靠,而是沒那麼多仗可打了。
這也是歷代王朝中後期,文官比武將強勢的根本原因。
見李青不說話,朱瞻基道:“無論是三寶,還是東廠的小林子,亦或東廠的二把手,三把手,他們都乾的很好,且十分忠誠;
青伯,那群文官之所以痛恨太監,是因為東廠監管著他們,並不是太監本身。”
李青沉默良久,道:“要不…就這麼著吧,別再搞什麼改制了。”
“不成。”朱瞻基搖頭,“青伯,你應該看得明白,想要百姓過上好日子,讓大明真正富強,光靠一個好皇帝是做不到的,真正意義上的盛世,需要君臣共治,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
他起身道:“文官團體崛起於唐,昔日,太宗李世民重用房玄齡、杜如晦等文臣,才有了貞觀之治;
今朝,我欲效仿唐太宗,打造一個宣德之治出來。”
見李青還欲反對,朱瞻基直接道:“青伯,你知道因噎廢食這個詞嗎?”
李青:“……”
亂世武將,盛世文臣,這個道理是他自然明白。
的確,為了限制文官,從而限制大明發展,屬於本末倒置。
而為了不讓太監勢大,從而讓文官野蠻生長,也是如此。
李青一番衡量後,最終還是同意了朱瞻基的決定。
“說說你的具體規劃吧!”
朱瞻基點頭:“首先是地方上,太祖建立大明後,在各省設立三大機構,最高官員分別是: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此意為分權,效果嘛……呵呵。”
“從表面看,三個機構各司其職,布政使負責行政,按察使負責刑司法,都指揮使負責軍隊,他們相互沒有關聯,然而事實並不是。”
朱瞻基道:“很多事都要三方合作,比如鬧賊寇、山匪,比如土司動亂,再比如倭寇……這時候,他們就開始相互扯皮、推諉了;
舉個例子,永樂十八年唐賽兒叛亂,若是山.東有一位統領三司,負責全省事務的官員,叛賊不可能做大!”
李青點點頭:“所以你想設定這樣一個官職?”
“不錯。”
“嗯……我倒有一個主意。”李青道,“可以設定一個臨時官職,有中級官員擔任,且擔任此官職的人不固定,時間也不固定,這一來,他們做大的可能就會小很多。”
“這個主意好。”朱瞻基大點其頭:“就這麼辦。”
“這個官職叫什麼?”李青問。
“巡撫!”
李青撓了撓頭,聽著咋這麼耳熟呢?
“你這第二步放權是哪個群體?”
“御史言官!”
“展開說說。”
朱瞻基頷首,道:“言官是什麼人你也知道,說句不好聽的,這個群體簡直就是為罵皇帝而生的,當然,我給他們權力,並不是為了少捱罵;
事實上,這些個言官大多都還清廉。”
李青也比較認同,雖然這些人很討厭,喜歡拿聖人標準要求皇帝,但這類群體,好名遠勝好利。
“所以你要派他們去罵地方官兒?”
“青伯果然聰明。”朱瞻基笑道,“正是如此,用他們的高標準去要求地方官兒,肯定有利於民生、軍備、刑訟、財賦等各方面。”
你可真夠壞的,不過我喜歡……李青也笑了:“有一個‘活力四射’的監察體系,確實利好民政。”
言官的‘戰鬥力’,可不是一般的強。
“所以這個職位叫……巡察御史?”
“青伯你真是我肚子裡蛔蟲。”朱瞻基驚歎道。
李青笑容一收:“你的改制青伯很贊同,但你這個比喻青伯很不喜歡!”
朱瞻基:“……”
“好了,我也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