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紀王李楨等人謀反被誅殺(第1/2 頁)
太極殿上,李旦邊摸著鴿子,邊聽著稟奏。 武承嗣念道,天后則天,降臨凡塵,救萬民,濟眾生,整理河山,禦敵於外,四海平安,蠻夷歸化,主政於內,天下太平,萬眾敬仰,女媧有造人之德,而天后有再造之功,正當此時,趁與天書紛呈於世,天命人情,敬請武后登基稱帝。 李旦抬頭問道,這……萬人勸進書是誰寫的? 天下感應神命,這是萬民共同的心聲,現在各州府都在推舉德行高尚計程車紳,匯聚京城,呼籲太后,順應天命,人心。 哼,他們為我安排去處了嗎?李旦接著說,哈哈哈,寫的不錯,也確實道出了天下的心聲。 媚娘在垂簾後面說道,什麼寫的不錯呀,皇上只當聽個笑話,這天下就像一個家族,母親生了孩子,愛護孩子,這是應該的,但是一家之主,還應該是父親,現在我們大唐這個家族姓李,於情於理,我都不會允許別人更改的,三思,你現在就去辦一個萬民宴,代我向萬民表示感謝,然後,就讓他們早早散了吧。 武三思上前拱手進言,太后,百姓四方趕聚京城,歷經萬水千山,心誠意摯,恐怕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遣散了,這萬民書畢竟代表著大唐子民的心意,如此草率打發,恐怕辜負了萬民的誠意,還請太后慎思,也請聖上三思。 媚娘說道,百姓如同我的孩子,他們誠實卻不懂禮儀,就要去開導他們,不能隨著他們的性子,你說呢?皇上。 李旦接言,其實孩子有時考慮問題,往往比大人更有時效,他們的問題就在於不懂禮儀,有時顯得過於心急,這樣吧,武三思。 臣在。 以朕及太后的名義,寫一封答萬人書,勸他們先回去,讓他們放心,會給他們答覆的。 就按皇上的意思辦,三思,你文采不錯,告訴百姓,其實是女媧自己寂寞,才造出人類,她關愛照顧他們,也是對自己良心的負責,此乃我的本意,下去吧。 遵旨。 李旦接著說,鳳台舍人周興。 臣在。 你有什麼奏摺? 稟告聖上、聖母皇太后,現在萬民歸心,但仍有頑固不化之徒,逆天行事,現已查明,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賢的全部同盟黨羽。 郝象賢在行刑途中,高呼天理世道,還隸屬我的淫蕩邪惡,更搶奪過路人手中的棍棒,憤擊行刑的官員,氣焰猖獗之極,怎麼沒有人及時制止他呢? 回稟聖母皇太后,因為已查明,紀王李楨是郝象賢謀反的真正靠山,一切行為都是紀王在幕後主使的,郝象賢不過是個幫兇。 那又怎麼樣? 太后知道紀王李楨在京城的勢力,不是一個鳳台舍人的能力可以管制的。 那怎麼辦呢?就讓他這樣了嗎? 太后,作為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那只是道理,我周刑還沒愚蠢到這個地步,這……還請太后及聖上定奪。 周大人,紀王李楨忠孝耿直,名譽天下,你說他謀反有什麼證據? 我周興只對太后及皇上負責,沒義務回答別人的問題。 那朕問你,有證據嗎? 證據如山,鳳閣內有口供四冊,人證有五位,聖上可隨時查驗。 啟稟聖上,紀王李楨與您自幼一起長在宮裡,您對他的品行,他對李家的感情和他所建的功業,您是瞭如指掌,即使真如周大人所說他參與了謀反,想必也是受了他人指使或蠱惑,一時糊塗,請聖上明察,開恩放過他。 媚娘說道,皇上,李楨從你一起長在宮裡,我怎麼記不得了?是哪個李楨? 皇叔李泰的四子,你忘了嗎?差點用木劍戳瞎我的眼睛。 哦,我記起來了,他還是你小時候最要好的朋友。 周興繼續說道,啟稟聖上,我這裡還有更不好的訊息,現已查明,郝象賢謀反團伙還包括汝南王李煒、鄱陽公爵李湮等十餘位李姓皇族至親,他們與紀王府日夜密謀,企圖於正月初三起事。 媚娘好奇問道,都是李姓皇親? 臣張楚金,請天后明鑑尚書李姓諸公向來恭順忠義,即使心有怨言,想必不敢犯下如此滔天罪孽,一定是遭了小人的讒言和陷害啊。 不用我明鑑,張楚金,你應該請皇上明鑑,這雖為國事,畢竟也是李家的私事。 是,請皇上明鑑。 周興,謀反起事,該定什麼罪? 死罪,凌遲處死,誅滅五族。 張楚金繼續說,臣提醒皇上,紀王於您,可是未出五服啊? 朕十歲時與李楨玩劍,他用劍指著朕的眼睛說了一句話,當時,讓朕很不高興,撲上去與他廝打,這才傷了眼睛,那句話朕記憶猶新,曾玩笑說,他最終會死在這句話上,時隔24年,今天果真應驗,太后,就按大唐律例治罪吧,給朕個面子,念他們還是李家皇族,降罪一等,就別凌遲了,改為賜死,也別誅滅五族,否則,連朕也在其列,散朝。 臣身後是徐敬業為首叛亂的五大賊子的首級,作為此次出征敬獻給太后的禮物。 我沒有看錯人,魏元帥,婉兒。 在。 魏元忠元帥,永德四年平叛有功,封敬天之帥,加采邑一千畝,絹一千二百尺,賞奴四百。 謝聖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