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末世我是指揮官 > 番外章個人對蘇德戰爭,雙方技術問題認為。

番外章個人對蘇德戰爭,雙方技術問題認為。(第1/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穿越隋末,系統降臨人在古代,隨身有座現代都市史上最強駙馬爺從門吏開始光宗耀祖皇帝女兒身,開局欺君犯上重生悍卒:開局官府發媳婦皇后的貼身侍衛嫌我功高震主,我黃袍加身你哭啥?一覺醒來我在龍椅上了四合院:跟大孝子斷親,娶婁曉娥三國:被義父背刺,我反手篡位從小縣令到主宰萬界寒門入仕,朝登天子堂暮做逍遙官明末:懶漢的逆襲人生重生太子,開局竟勸弟弟們搶皇位諸天穿越,從慕容復開始我在大乾做官的那些年從霸主尼多王開始傲視群雄水滸:開局買下樑山,造反不招安三國如煙

本章和主線故事完全沒有任何聯絡,只是很早就計劃要和大家討論的問題。

很多隻要關於二戰介紹的影片,評論下方總是會有無腦吹德或吹蘇的。

並且將近有一半人無視技術問題,而是站在政—治角度思考,只要稱讚德軍軍事勝利的就是nc小鬼,只要只認蘇軍軍事錯誤的,就是叛徒這些事。

其實在1941年~1945年,蘇德雙方在裝甲戰上都犯了許多戰術和戰役上的錯誤。

德國人犯下挑起戰爭,卻沒有為贏得戰爭做好準備的戰略錯誤,並且蘇軍從1941年~1942年的失敗中,學到的東西比德軍從勝利中學到的更多。

無論是戰時還是戰後,德國人都已在用蘇聯人的數量優勢,來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好像雙方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公平的一樣。

然而,蘇軍坦克數量的優勢正是因為其坦克設計簡單,易於操作,維修方便,可以開行很長的距離,而不出太大的故障。

蘇聯坦克的實用性,是建立在戰前工業決策的基礎上,這一決策的著眼點就是要打一場持久戰。

說一句讓精德破防但很現實的話,無論在戰前還是在戰時,蘇聯對坦克研究生產和改進和監管,都比德國更為專業。

德國直到斯塔林格勒戰役後,才委命古德里安這樣的坦克專家負責裝甲師的恢復。

而蘇聯裝甲車輛總局局長雅科夫.N.費多連科中將,在整個戰爭期間都管理著蘇聯的坦克製造計劃。

古德里安提出的幾乎所有重要的建議都被否決了——包括豹式坦克過早投入使用,攻擊庫爾斯克的決定以及建立裝甲預備隊的重要性。

而費多連科在重建蘇聯坦克集團軍和確保生產超過損失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確保生產超過損失。

德國還喜歡少量生產一些如費迪南坦克殲擊車那樣的實驗品,生產數量較少且難以保養,而蘇聯人則只嚴格的生產成熟型號,任何實驗性型武器,沒有到達指標,絕對不生產。

當然,德國坦克設計者犯的最明顯的錯誤就是依賴汽油發動機,而不是像蘇聯那樣花精力研究高扭矩柴油發動機。

像豹式和虎王這樣的油老虎,消耗的燃油量是早期型號的2到4倍,而德國此時正面臨燃油短缺的問題。

阿道夫曾認為柴油發動機是首選的解決方法,卻被技術官僚勸阻,他們認為研究過程需要太長時間,戰爭在研究成功之前就會結束。

除了錯誤的依賴效率低下的汽油發動機,德國人還痴迷於在坦克和坦克殲擊車上安放越來越大的火炮。

但問題在於45噸以上的裝甲車輛很難過河,因為德制浮橋並沒有為重型坦克特別設計,而回收車在戰場上回收它們也越來越成問題。

到1943年,德國重型坦克連小片河流溼地都難以逾越,對庫爾斯克和科爾松救援等一系列行動產生了不利影響。

德國此時需要的是一種優秀的30~35噸的重量坦克,安裝柴油發動機和75毫米長身管火炮,沒錯,就是需要4號坦克G型h型,雖然它們是汽油發動機。

但裝甲師得到的坦克,卻越來越不能滿足機動作戰的要求。

有意思的是,德國人非常喜歡一些設計,比如交錯排列的負重輪,這些在戰後坦克設計中都被拋棄了。

另一個讓德國付出沉重代價的錯誤是,將太多的資源用於建設武裝黨—衛軍和空軍裝甲師。

這些都是出於政—治考慮,而不是軍事,1943年末,希—姆萊裝備了越來越多的黨—衛軍部隊,其中許多質量令人懷疑。

古德里安未能阻止這種資源的轉移,因此大部分陸軍裝甲師都得不到補充,直到1944年末淪為二流部隊,庫爾斯克會戰之後,德軍步兵,空軍和炮兵的支援減少,引以為傲的諸兵種合成作戰進一步遭到削弱。

在整個戰爭中,蘇聯領導人對坦克的設計和生產一直持謹慎態度,1943年底,蘇軍已經有6個坦克集團軍(約佔全部坦克的30%)。

並出現了像瓦圖克、羅科索夫斯基、巴格拉米揚和科涅夫,那樣懂得運用裝甲矛頭來奪取戰役勝利的經驗豐富指揮員。

然而,蘇軍不可能僅憑數量上的優勢就擊潰德國集團軍群,這種做法在1941年~1942年屢遭失敗。

相反,蘇軍學會了集結大量火炮來形成突破,並在機動和反機動方面運用工兵。

到庫爾斯克戰役時,蘇軍意識到,以隱蔽好的反坦克火力覆蓋

目錄
綜影視之美強慘的清冷輔助凡骨超級巫師系統,給老子穿越四合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