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老趙是懂彙報的(第2/3 頁)
到大慶殿的臺階下,童貫一行三十六甲士停下了馬匹,卻不下馬,並手握腰刀的姿態。
見童貫如此威猛陽剛的姿態,甲士們也身經百戰的兇悍氣勢,趙佶心情大好,覺著朕的江山目測是穩了。
趙佶還頑皮的湊過去對高俅道:“高卿管理的禁軍果然不凡。”
“……”
高俅抬手抹去額頭的一些汗珠。
緊跟著,皇帝依照祖制宣佈道:“將,士,卸甲。”
“諾!”
充滿陽剛氣的童貫乾淨利落的翻身下馬,跪地。
又把天子劍舉起,橫在手裡。
等總管太監梁思成來收了“尚方寶劍”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童貫身後的三十六個部將這才下馬,卸甲,解刀!
到此,這自古以來都存在的出陣歸來的禮節——見龍卸甲,也就完成了。
見龍就是指的見皇帝。所以趙佶今日專程穿了龍袍,否則宋朝皇帝平時是不穿龍袍的,服裝和大臣的一個制式,通常也不要求大臣跪拜,叫皇帝一般也叫官家。
國戰軍陣因天子令聚,非天子令不散,就是規矩。
當時的宋夏之戰眼看規模越來越大,趙佶欽命童貫帶中央軍出陣,另再節制种師道陶節夫兩路邊軍,凝結成一個龐大軍陣展開國戰。
現在宋夏之戰,因老蔡京的復出需求而提前停止。
儘管童貫已經回朝好多天了,但仍舊掛著西北宣撫使頭銜、仍舊是那支龐大軍陣的主將。這種狀態是除天子令外不受任何人節制的。
宣撫使是宋代喊法,在清朝時候的話童貫這叫“撫遠大將軍還朝”,那要在城外百官跪迎。
宋的話,即使這時期已經不重文輕武,但還是沒有女真辮子們那麼擴張性尚武。
所以宣撫使童貫得勝回朝,能有皇帝帶六品以上官員在大慶殿迎接,已經算頂格禮遇,這絕對是因為皇帝寵愛童貫的原因,而不是禮節需要這麼隆重。
現在。
根據軍陣非天子令不散規矩,大慶殿外,皇帝當著百官親口喊出將士卸甲,童貫的“大將軍”頭銜就被下了。
那支因國戰凝聚起來的軍陣也散了,各歸各處,种師道的歸种師道管,陶節夫的歸陶節夫管。
當時帶出京城的中央禁軍原屬殿前司、是從捧日軍天武軍兩個集團軍抽調的,那麼現在,那些人也還給高俅,和童貫也就沒什麼關係了。
隨後,魚貫而入大慶殿,文武分列左右。
因是大朝,蔡京即使不是宰相了,但仍是當朝太師,論品系,是當朝唯一的一個正一品。
所以此番滿頭白髮的蔡京也出席了慶典,並列於文臣系列首位。
文臣列二位,乃當朝門下侍郎(首相)趙挺之。
第三位,乃是當朝樞密使相張康國。
排行第四的,乃是中書侍郎兼樞密副使(兩府次相)劉逵。
武臣這邊,高俅帶太尉銜排行第一,次席乃童貫。
因童貫是節度使銜,比太尉低了半級。
“大朝見始!”
隨著總管太監的尖銳嗓子呼喊,這個大宋國最高階別會議就此開啟。
首先。
由大宋首相趙挺之出列,總結一下這半年來的官府工作。
大抵上說的雲裡霧裡的,精明如高俅者,都沒怎麼聽懂老趙這賊說的啥?
泛泛而談到了最後,趙挺之總結道:“啟稟官家,在過去的半年裡,我大宋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就。雖時不時各地有些小災害,小型造反、亦或上山落草事件,但總體上不宜悲觀,我宋穩中向好,大宋百姓也能安居樂業,總體上幸福感相比較高。”
這一天大的通屁話下來,高俅都聽得在心裡直呼老趙內行。
大抵概括一下,老趙相爺的意思是過去的半年,是輝煌的半年,極其偉大的半年。
除了一不小心、童貫這閹賊從西夏手裡打下來的土地又還給了西夏這種小插曲外,大宋人口是穩步增長的。
這就是廢話。
高俅認為,沒記錯的話有宋以來,人口就是自然在增長的,即使是最著名的幾次大天災、再加宋夏之戰的酷烈時期,也沒見過人口負增長的年景。
高俅還認為,那得有多煞筆,才能在政權穩定且沒被異族大規模入侵時候把人口弄得負增長?漢娃歷史上真沒那麼煞筆的時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