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頁(第1/1 頁)
對此,魏王並沒有著急,而是一邊將通海清吏司的架子搭起來,一邊放出朝廷有意長期從海外購糧,並打算將這件差事安排給一些有實力的大商人來做的訊息放了出去。訊息放出去後,一些洞悉的商機的商人無不是紛沓而至,但這也僅僅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有資本的商人還是持觀望的態度。誰知中途京中發生吳王謀逆之事,魏王受詔回京,等於是把這攤子事扔了下來。本來開始的勢頭還算不錯,因為這場事冷了下來,眾商皆以為朝廷是故意戲耍他們,幾個特別積極的商人為此還遭受了同伴的恥笑,笑話他們是熱臉貼冷屁股。也因此等魏王再度從京中回到福建時,剛一開始進展並不理想。本來對於朝廷乃至朝廷命官,當地商人們都是一種既巴結又暗中唾棄的態度。巴結討好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他們要想把生意做好,離不開這些官員的提攜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唾棄就是他們的朝令夕改以及翻臉如翻書,至於這些官員為何會如此,大多數商人的答案都是一樣的。為了討要好處。所以朝廷在商人們眼裡是沒有信譽的,甚至會壓榨他們的生存空間,又因為市舶司高昂的關稅和尸位素餐的態度,他們很多寧願走黑路子進行走私,也不願和市舶司的官員打交道。最終,魏王還是藉由陳浩等一批小商人,把通海清吏司的第一炮打響了。只要從通海清吏司拿到資格,就能自由地透過市舶司門下進出海關,雖然也是要交稅,但不用交兩茬稅。所謂兩茬稅,就是指市舶司官員巧立名目收取關稅來填補個人腰包,出海時收一茬,美曰其名為人頭稅和舶船稅,等商人從海外歸來,又是一茬稅。這茬稅就重了,按帶回的貨物來算,又分粗色與細色兩種。細色是指較為貴重的貨物,粗色則是指一般的貨物,分別是十抽三或者四(沒有一定,視情況而定),以及十抽二。僅從粗色來看,從海外千辛萬苦運回貨物,還沒上岸售賣就必須得上供至少兩成。這兩成是不論你虧損與否,也不怪那些商人寧願走私,也不願經過市舶司。即使經過市舶司,也是走暗路子,也就是收買市舶司官員,拿出一定好處給官員個人,讓對方開後門通關。這種情況是最多的,肥了彼此,損的卻是朝廷的利益。這些內情也是魏王來到福建後,經過一些明裡暗裡的瞭解才知道的。這次藉由購糧一事,他修改了通海清吏司的稅法。兩茬稅改為一茬,不看人頭只看貨物,貨物到港後,不管是進還是出,都需由清吏司官員進行抽檢。抽檢不光抽檢貨物,也抽檢是否有夾帶兵器、銅、人口等朝廷明令禁止出海的東西。貨物抽檢完畢,按照抽檢的數量進行收稅,細色十抽一,粗色十五抽一。且對粗細兩色進行了很分明的確定,並給予公示張貼在通海清吏司衙門外。這一行舉,迎來許多商人的好評。無他,因為粗細兩色從沒有很明確的確定,所以抽檢時,都是隨當時負責抽檢的官吏的心情而定。也就是說,他今天心情不好了,說你這粗色就是細色,因此而多收稅,你也得認了。一般商人都不願得罪這些人,畢竟這一船的貨物可能就是自己的整個身家,耽誤不得,也輕忽不得,哪怕含冤受辱也得忍著。通海清吏司這一行舉,等於杜絕了以後的這種事發生。這個主意還是鳳笙給魏王出的,也是她當初在泰州當師爺時有感。很多百姓不是真的愚昧無知,而是許多底層官吏尸位素餐,對朝廷政令頒佈的不夠清楚,執行的不夠徹底,以至於中間總會出現很多誤差,造成老百姓怕官不敢進衙門,而那些貪官蠹役為了方便行事,索性就含糊不清敷衍了事。如今拿著白紙黑字寫出來,能出海經商的沒幾個不識字的,膽子也夠大,就不信還能出現政令執行錯層之情況。魏王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才把通海清吏司的名頭打響了。現如今出海不用經過市舶司,只要手裡有通海清吏司發下的通行證,就可通行無阻。不過貨物在入港時,需押送至通海清吏司指定的地方,進行抽檢並繳稅。這等於是通海清吏司直接繞過了當地市舶司,市舶司的一眾官員當即就慌了。當初魏王初來乍到,他們仗著魏王不熟悉當地情況,對其陽奉陰違,再三敷衍,就想渾水摸魚過去。誰曾想魏王當面沒說什麼,扭頭該怎麼辦就怎麼辦,甚至硬生生就在他們眼皮子底下把通海清吏司的招牌打響了,期間無數次鬥智鬥勇,他們硬生生吞下了無數個啞巴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