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頁(第1/1 頁)
因為關注小銀子,她們又發現其他女娃也有或多或少的問題,例如有個叫做花兒的女娃,膽子很小,從不主動跟人說話,做什麼都得別人讓她去做,她才敢做。經過韓英的不懈努力,她們獲知花兒的膽小來自於幼時的經歷,她家太窮孩子太多她又是女娃,在家裡經常是做什麼錯什麼,一旦錯了迎來的就是責難和打罵,也因此她做什麼都怕錯,越發膽小。為了改善她的情況,韓英做了許多事,可惜成效都不大,書院十日休沐一日,因為女子館都是女孩,且年紀都不大,鳳笙專門吩咐過,逢休沐時,命人專門用車挨著送回去。反正就二十來個人,都住在附近,半日也就夠了。每次當花兒好不容易有些改善,一旦回家了再回書院就等於回到起初。韓英很著急,覺得這樣不行,卻沒有什麼妥善之法,只能慢慢看著。而這次她來信,則是和女子館的書有關。在經過最基礎的識字後,這些女學生應該學習更多的內容,讀書識字才能學會做人的道理。可什麼才叫做人?這個意義太寬泛,而時下給女子學習的,不過《女誡》、《內訓》、《女則》、《女論語》、《女範捷錄》,再多點選擇——《列女傳》、《節義傳》、《貞順傳》,這是可供女子閱覽的,也就是說時下女子該看的書籍。讀書才知做人,如果都去學這些書,大抵又會教出一些謙卑柔順的女子,就如同女誡中的內容,從始至終貫穿全文都是教導女子要懂得卑弱。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女子從出生開始就和男子不能相提並論;男子以剛強為貴,女子以柔弱為美,無論是非曲直,女子應當無條件地順從丈夫;什麼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反正在這點上面,鳳笙和韓英都是十分唾棄班昭的,也就是《女誡》作者,所以當看到這封信後,鳳笙下意識就想既然書院是她所開,她完全可以做到想讓她們學什麼就學什麼。她甚至很快就下了決定,提筆寫了回信。寫的過程中,魏王突然來了。現在像做這些事情,鳳笙從不會瞞著魏王,也是魏王不允許她有什麼他不知道事。這個人十分霸道,似乎特別喜歡窺探她的思想,所以十分熱衷參與她的一切,當然同時他也熱衷將自己所有的事情告訴她。鳳笙不是那種小肚雞腸的人,他想知道就給他知道了,所以當魏王站在她身側看她寫信,她並沒有遮掩。看了會兒,魏王突然道:“你確定要這樣做?”他指的是鳳笙的回信,她的信中讓韓英用四書五經等一些男子們所學之書,去教那些女學生。魏王的質疑讓鳳笙愣了一下。“你可知為何春秋時期諸子百家,最後是儒家成了主流?”這個鳳笙當然知道,她甚至為此特別鑽研過,因為鑽研得夠透徹,也因此很多時候她的思想並不符合當下大局勢。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爭鳴,那時還是個思想比較自由的時代,很多人敢於去想,敢於去創造思想學術流派。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縱橫家等。後幾經周折,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儒家、道家、墨家,成為了三大主流思想流派。又經過漫長的歲月,及朝代的更替,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成了主流思想。那為何儒家能贏過其他,成為主流思想,甚至受到許多君王的青睞?皆因,統治者需要它來控制百姓,鞏固統治。儒家流派在發展的最起初,其實並不理想,戰國時期乃諸侯紛爭,硝煙四起的年代,行仁政、反苛政的思想是沒辦法滿足諸侯統治及大統一的理念。一直到漢代董仲舒發展了新儒學,提倡君權神授之後,才為當政者所接受。之後,經過漫長的歲月,儒家流派一步步向當政者靠攏,又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教義,有了新的變異,什麼三綱五常,天人感應,受命於天,說白了就是統治者為了便於統治,愚化百姓。鳳笙是善於思考,才懂這一切,所以她學習它,利用它,卻不敬畏它,這就是她敢於以一己之身,去挑戰太子所代表的統治階層的原因所在。而魏王,他算是統治階層,自然明白其中的核心,不會被其愚弄。“你可以這麼做,但當下主流如此,你這樣教導她們,若有一日她們離開書院,迴歸世俗,是否會是異類?”什麼才是異類?有異於世俗常人的便是異類。異類是沒辦法容身於世的,就好比韓英,她可以說是不讓鬚眉,可即使如她,也必須遠離家鄉,獨自一人艱難存世。韓英過得不錯,是得益於她堅韌的性格和闊達的心胸,但這種特質並不是人人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