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第1/2 頁)
用過早膳,他便和元寶以及昨天跟來的楊芷蘭一起出了宮。元寶再三叮囑,不要把周雲見的身份說出去。這丫頭是個過過苦日子的,一路走來,也見了許多世面。雖然年紀小,卻也知曉了人情事故。於是拼命的點頭,說道:“元寶哥哥放心,小蘭死也不會說出去的。”
元寶笑了笑,說道:“芷蘭妹妹也不用這麼緊張,不讓你說出去,是怕麻煩,張口閉口就死啊死的,太不吉利了,以後不許再說這些。”
芷蘭捂住嘴巴,用力點頭。
周雲見上了馬車,懷裡揣了不少銀票。周家雖然是書香世家,可欒家卻是商賈大家。欒夫人怕他進了宮以後無人照應,反正不論到了哪兒,手裡有錢總是對的。有錢能使鬼推磨,使喚宮女太監侍衛也多了個腰牌。於是能塞給他的都塞給了他,金銀珠寶銀票元寶,嫁妝不要太充足。
出宮門後,元寶問道:“少爺,我們還要再添米糧嗎?”
周雲見說道:“不添了吧!那些糧食能吃個天,我想個辦法安置他們。”
元寶應了一聲,便駕著馬車朝城外走去。快到城門口的時候,馬車卻越走越慢。周雲見開啟轎簾,問道:“怎麼了?堵車了?”
元寶回頭,說道:“少爺,……這一路都是難民,擠不動了。”
周雲見朝遠處一看,果然,難民浩浩蕩蕩,竟然都朝城外走去。元寶下車攔住一個難民問道:“你們這匆匆忙忙的幹什麼去呢?”
難民答道:“城門外有人施粥,白米粥!還有胡餅!大家都去吃粥呢!”
周雲見看著粥棚處排起的長隊,至少有百人了。之前的難民只有百來個,可能是晏京城其他地方的難民一聽說城南這邊有人施粥便都跑了過來。周雲見開始頭疼,低聲和小李子交談:“蓮英啊!你說得對,好事果然不是那麼好做的。這才一天的功夫,難民就都跑來了。”
李蓮英應道:“是啊殿下,山東河南大旱,難民要麼往南,要麼往北。往南去的,都是去做營生的。這些老弱病殘,便一路乞討向北,為得就是來天子腳下討口飯吃。”
車外的元寶問道:“殿下,粥還施不施了?”
周雲見想了想,說道:“不施了!”現在才只有三四百,如果繼續施下去,還會有越來越多的難民過來,沒用的。他昨晚也聽晏河說了一嘴,武帝已經下令開官倉放糧,開始賑災了。他能做得一時的善事,卻管不了他們一世。可是這麼多難民聚集在城中,久而久之肯定會鬧事。
車外的元寶又問:“那……少爺,我們現在該怎麼辦?”
周雲見一時間也沒了主意,他本來是打算今天再施一天粥,明天去置個田產鋪面,安置這些人。分給他們些地種,省得養得好吃懶做,又生出是非了。但是看今天這些難民的規模,估計那點糧食撐不了一天。他左思右想,問元寶:“這京郊,可有適合安置這些難民的田莊子?”
元寶想了想,說道:“有是有,但晏京無良田,這少爺應是知道的。”
周雲見問道:“哦?”
元寶說道:“少爺您忘了?晏京地處極北,天寒地凍,一年只收一季糧,且地質乾硬,不及南方水田肥美。所以才有晏京無良田的說法。”
是了,古代以種值粟、黍、稻為主,就是小米、黃米和大米。小麥的種值雖然早在幾千年前就有記載,但早期的小麥產量非常低,只有羌人才食用小麥。後來有了磨面的技術,才廣泛推廣種植小麥。而晏京不光地質乾旱,不適宜種水稻,而且有些沙化,嬌貴的農作物來到這邊,產量會低很多。
若不是晏朝定都於此,商業發達,這一片還屬於蠻荒之地。
想到這裡,周雲見便想到了現代的許多良種。不但抗旱抗倒伏,而且產量極高。小麥畝產千斤,玉米更是高達幾千斤。不過這個時代,還沒有玉米這種作物,不但沒有玉米,也沒有土豆,紅薯這類作物。滿打滿算,中國栽培玉米的歷史僅有四百多年。周雲見嘆了口氣,說道:“小李子,你說如果我把這些難民安置了,算我的功勞嗎?”
李蓮英答道:“這要看殿下的意思,系統判定賢德指數,是根據您做出的供獻來看。如果您的行為供獻度不夠,則無法獲得賢德指數。有一點我要提前告訴您,每提升一級,可以獲得一樣額外的道具獎勵。此道具可助您在成為賢后的路上更加順暢,如虎添冀。”
周雲見忽然感興趣了,問道:“哦?什麼獎勵?”
李蓮英答道:“恕奴才不能說,只有觸發了,奴才才能向您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