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羅馬,你媽喊你去打仗了 > 第14章 羅馬銳士

第14章 羅馬銳士(第1/3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我是正統我怕誰雷傑多的海賊家族穿越明末,要怎麼逆天改命名柯:論如何用紅方身份打敗酒廠寒門國舅鼙鼓揭天破宋來斬神:哦豁?他倆的友誼,變質了醉僧懷素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三國之風起揚州陶李戀:宮廷異聞錄大明:撿到朱雄英,調教成惡霸文野太宰與文煉太宰一體雙魂原神:美露莘的我不想當抱枕穿越後我成了魚玄機的老師群星:我的領袖不太對勁魂穿武大,我拿了西門慶的劇本穿越符文之地找老婆我沒有,你胡說,拿證據出來啊大秦二世公子華

羅馬軍團在卡米盧斯的改革下,從之前的仿古希臘式的軍團變革成了真正有羅馬特色的新式軍團。這樣的軍團不僅在戰鬥中充分發揮羅馬人頑強堅韌的作風,也能保證各個士兵以團隊為單位,根據地形靈活多變的打擊敵人。

正如前文所述,羅馬創新的三列陣型可以讓軍團更有戰鬥力和充沛的體能,在與各種型別的敵人交戰時都能保持較高勝率。敵人如果很狂暴但沒有章法,像高盧人,那就努力頂下他們的首次攻擊後,慢慢耗,做防守反擊;如果敵人很有紀律且結陣殺來,那就正面吸引敵人,伺機從兩面包抄,打亂敵人陣線。如果敵人人多,就用百人隊靈活的跑位,在敵人沒有排程之前完成區域性的以多打少,擊潰當面之敵,然後再去攻擊其他的敵人;如果敵人正面較厚,那就將陣線拉長,從寬度上包圍敵軍,敵軍越進攻就越深入,兩邊的軍隊就可以慢慢合攏。

在這個時期能和羅馬軍團媲美的就屬馬其頓方陣。馬其頓方陣在羅馬軍團成名之前,就已經在壓力山大的率領下,以一波橫推波斯的戰績讓世界為之側目,成為當時歐洲乃至西方世界數一數二的強軍。

方陣士兵每個人都雙手持有長達五六米的長槍,並在左手裝有一個護盾,長槍擺動起來可以格擋弓箭的襲擊,長槍向前挺進時又可以密集到讓敵人喘不過氣來,那種森嚴和肅殺讓對戰的敵人,不管是步兵和騎兵都望而卻步,無論怎麼防守和衝鋒,對上這樣的槍陣也只有被刺成血窟窿的份兒。因此當馬其頓方陣徐徐入林推進時,基本就宣告了戰鬥的結束,敵人如果不知好歹硬要試試槍陣的鋒芒,比如之前的波斯人,就會在方陣前躺滿屍體,所以方陣一旦啟動,在它前面五六米處就會形成一個禁地,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當然如果遇到重灌騎兵,這樣的方陣還是不夠看的。但是在那個冶煉技術比較落後的時代,要製作出具裝鐵甲簡直難如登天,所以馬其頓方陣那個時候在戰場上就是無解的存在。

之後羅馬軍團會多次在戰場上與馬其頓方陣交鋒,只是目前他們兩者還都在各自的領地上忙著打野打怪,沒有機會碰面。羅馬在完成具有歷史意義的軍事改革後,就像商鞅變法之於秦國,練出了一支讓各國膽寒的百戰精銳。

首先要嘗試刀鋒的便是不知好歹的高盧人。高盧人經過上次大敗似乎還沒有長記性,或許認為羅馬軍團能戰勝他們主要還是靠出色的將領指揮,而據說這個傳奇將領在前些日子已經歸西,所以現在的羅馬軍團又變成之前任他們欺負得丟了老家的小綿羊。高盧人這麼想註定他們又要迎來一次慘敗。蠻族人最大的優點是他們對自己戰力的絕對自信,戰鬥衝鋒可以無所畏懼,所向披靡;但這同樣也是他們的劣勢,讓他們永遠不懂得謙遜和學習,在一個地方反覆摔跟頭。

羅馬自上次趕跑了高盧人後,繼續收服伊特魯里亞地區其他獨立的城邦,大部分城邦自知無法戰勝羅馬都紛紛開城投降,這些城邦的市民一般都被羅馬人遷入羅馬城當成羅馬公民,或者仍然允許其獨立結成戰略同盟。但也有一些不開眼的覺得自己可以和羅馬一戰,那麼羅馬軍團也不慣著,不就是攻城麼,之前維愛這麼一座雄城都被自己攻破了,區區幾個歪瓜裂棗有什麼好自命不凡的。羅馬士兵除了熱衷戰鬥外,對工程技藝也十分嫻熟,或許是為自己找個副業準備在退伍後靠這個養家餬口,羅馬士兵個個都是專業的工兵,修路,建營寨,築城樣樣精通,就連攻城武器也都是就地取材,放下刀劍,他們就是合格的木匠和建築師,不用等別人幫忙自己就能造出五花八門的攻城器械。

一看羅馬人這麼厲害,不少城邦的國王都慌了,這才想著開門投降,但是已經晚了。對於羅馬來說,你既然決定要開戰,那麼開戰後一個小時投降和被我打到投降,待遇是一樣的,那就是貶為奴隸。畢竟羅馬人長途跋涉的軍費和建造工程器械的勞動費都是要有人出的。所以之後再也沒有城邦敢不開眼找羅馬大帝不愉快,也沒有城邦的人想在城頭上看城外的羅馬人表演羅馬速度搭積木,畢竟看完之後就是自己當奴隸之時。

羅馬人收拾完一群不聽話的城邦後,伊特魯里亞外基本被征服,外帶他臨近的一些國家和一地,羅馬的領土已經到達了盧比孔河和波河流域,一些來不及北遷的高盧人和其他蠻族就迎來了羅馬軍團的兵鋒。此時波河流域主要由蠻族部落組成,沒有什麼高大的城池,大多是小的村落,聚集地,偶爾也會有幾個大部落和族群建有簡易的木牆來做為城牆保護自己的領地。但這些在羅馬人看來就像是一堆積木,一碰就倒,有時甚至還要防止碰瓷。明明沒來打你,就從你這裡路過

目錄
大明土豪食人山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