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第1/1 頁)
永寧候卻不知道孔尚瑾這是逼著自己用心,頗為欣慰的笑了笑,又想到李夫子的才學啟蒙倒是夠了,但別的卻稍差一層。她自己走的不是科舉的路子,卻知道老師的重要性,看了眼聰慧沉靜的小女兒,便又問道:&ldo;瑾兒將來想做什麼?&rdo;孔尚瑾眨巴了下眼睛,猛地想到,再過不久他們就能出孝期了,等出了孝,自然能夠出門走動,孔青珏其實早就出了孝期,已經蒙蔭進了國子監,按照規矩,永寧候府也只有一個名額,當然,永寧候若是樂意的話,將自家的子弟都送進去也不是難事兒,只是到底是名不正言不順。孔尚瑾一下子反應過來,索性大大方方的說道:&ldo;瑾兒想要考科舉,將來能夠一朝中第,光耀門楣。&rdo;永寧候聽了倒是並不驚訝,猶豫了一下說道:&ldo;你想要進國子監嗎?&rdo;孔尚瑾卻搖了搖頭,國子監雖然說是全國最好的書院,但其實大部分人都屬於勳貴世家蒙蔭進去的,老師雖然好,可對這群人卻並不用心。當然,也有部分人是一次次考選上來,一般在國子監內,這兩方人馬是井水不犯河水。孔尚瑾深刻覺得,國子監這般複雜的環境,並不適合自己進去安安穩穩的讀書:&ldo;瑾兒想要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師。&rdo;這是孔尚瑾第一次對永寧候提出請求,小孩的眼睛帶著清澈的渴望,永寧候原本就不打算拒絕,看著她這幅模樣,當下大笑起來:&ldo;好好好,有志氣,為娘一定會為你找到一位真正的大家來做老師。&rdo; ☆、拜師孝期不方便出門,更加不能上門做客,拜師這樣重要的事情,永寧候固然心急,也得等到出了孝期不可。不過幸好孝期已經過去大半,再有一月就全部過去,她們穩穩的走了九十九步,也不差這一步。雖說不能立刻上門拜師,但永寧候私下卻開始打點起來,拜師與一般的求學不同,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在這個時候與母女關係也相差無幾,若是入錯了門,不但沒有任何的臂助,將來還會成為掣肘,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朝堂之上,天不怕地不怕的言官,一般也不敢直接彈劾自己的老師。永寧候看中的這個人姓程,名程慶山,是如今景帝上位登基時候的太女太傅,擁有帝師之稱。程慶山是當代大儒,當年在翰林院盤踞多年,由他當考官的科舉就不少,如今朝堂上一半的官員,對著這位老大人也得喊一聲程先生。程慶山在士林清流之中的勢力可見一斑,偏偏她還是個知道進退的,在景帝登基之後,眼看著新帝一步步掌握政權,自己便上書告老還鄉。景帝強留不受,程慶山卻屢次以年老體衰之由再三上書,最後景帝才應允下來。程慶山雖然已經退出朝堂,但在士林中的影響卻並不弱,而這些年來專心著書,更是贏得了天下學子的愛戴。景帝對這位老師也是尊敬有加,別管暗地裡怎麼想,反正明面上賞賜不斷,君臣師生相得,也是明朝的一樁美談。永寧候思慮再三,覺得程慶山如今的位置,實在是再安全不過,只要她不是自己作死去摻和那些皇女們的爭奪,即使下一任皇帝上位,也不會對這位帝師出手,畢竟這位已經遠離朝廷,在民間又備受稱譽,無故動手只會讓人覺得皇帝心胸狹隘。再有一個,程慶山雖然是個大儒,但卻子嗣單薄,家中妻妾不少,這些年下來,卻也只有一個庶出的女兒,還是個半傻的,一向不出現在人前。如今被她帶在身邊的,卻是這位庶出女兒生的嫡出孫女,據說頗有幾分才華。程家第三代也就這麼一個孫女,又是程慶山一手教匯出來的,永寧候覺得,只要這位孫小姐不是笨的沒救,將來也不會將自己扔進火坑。而這位孫小姐的年紀,與孔尚瑾相差無幾,兩人若是一同讀書,也能成為至交好友。只是以程家的地位,上門想要拜師求學的人不在少數,這些年程慶山都未開口收徒,也有人猜測程慶山這般作態,也是想讓景帝放心。永寧候私下卻覺得,與其說不收徒讓景帝放心,還不如說程慶山這些年的精力都放在延續子嗣上頭,以程家的情況,恐怕這才是真相。永寧候會有自信讓孔尚瑾求上門去,也是因為當初程慶山與永寧候府有過一些淵源,永寧候府曾經對陷入困境的程慶山伸出援手,雖說已經過去多年,但兩家的年禮一直互有往來,只是後來程慶山關門造書,這才漸漸疏遠了一些。程慶山這個人永寧候也是瞭解,並不是那種忘恩負義的,再說她對孔尚瑾有幾分信心,只要程慶山願意給一個機會,必定會對這般聰慧的弟子動心。這般想著,永寧候便讓人透了話過去,程慶山那邊果然答應下來,只說要看看孔尚瑾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