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第1/1 頁)
在皇女們的齊心協力之下,太子在皇帝心中的印象越來越差,這幾年來更是頻頻受到責罵,雖然朝中大部分的朝臣,都主張立長立嫡,太子佔了兩樣,除非她昏了頭做出自斷後路的事情來,否則就能穩穩當當的上位,但天底下皇位這東西,從來就沒有穩穩當當的時候。有皇帝在,不管太子位子上做的是誰,至少朝堂還是有個主心骨,但若是皇帝有一個萬一,恐怕事情就不是大家所願意看到的。永寧候想到那幾位皇女屢屢的試探,也是一個頭兩個大。 這些話永寧候雖然沒有說出口,馮氏卻知道一些,在永寧候將三個女兒叫到身邊,千叮嚀萬囑咐的時候,馮氏也將大太太叫來,將家裡家外敲打的厲害,生怕在這個時候鬧出什麼事情來被誰抓住了把柄。永寧候的擔心很快成了真,年事已高的李太后在一個月後,終於熬不住去了,為此皇帝當場吐了一口血,把一群后妃嚇得夠嗆,幸好太醫檢視了一番,對外說皇帝不過是憂傷過度,好好養著便是。皇帝積威日久,不管她是真的沒有大問題還是假的,也無人敢去刺探一二。事實上,隨著太后過世,京城的勳貴世家都忙碌起來,凡是五品以上的誥命太太,這會兒都得穿上誥命正裝進宮哭靈。哭靈可真真是一件辛苦的差事,尤其是現在正值酷暑時分,一些誥命比較低的,甚至還得在日頭底下曬著。永寧候府裡頭,從老太太徐氏到馮氏,甚至是世子太太呂氏都是要進宮的,家裡頭的事情便暫時交給了二太太小馮氏。也幸好這三人的誥命都較高,算起來都能進殿內哭靈,殿內放著冰,雖然也是折騰,卻比外頭好受許多。家裡頭人少了一半,孔尚瑾心中擔心也毫無辦法,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準備好解暑湯藥,讓馮氏等人回來就喝下。小馮氏是個心思細膩的,這些小事情自然做的妥妥帖帖,倒是讓馮氏有些感慨,若不是自家二妹去得早,這樣的孩子,嫁給尚禮真的是自家高攀了。明朝重孝,太后去世,就得哭靈七日,倒是國孝的時間被擠在七七四十九日之內,這也是□□皇帝親自下令改的,據說是因為前朝的時候,太后皇帝去世,老百姓要跟著守孝三年,結果那時候皇帝一連死了三個,弄得民間怨念頗深。時間短了,對守孝的規矩卻要求的更加嚴格,每一位太太在太后靈前,大聲哭的時候絕不敢小聲啜泣。馮氏與呂氏還好一些,老太太幾十年來卻是養尊處優,就天天在松壽院待著,還時不時的無痛□□,如今鬧了一天便有些不行了。但這個時候,皇帝悲痛欲絕,不顧病體自己哭倒在靈前,不管是後宮妃子還是皇女皇孫,一個也不敢少了去,別說有點不適,就是病在床上起不來,也不敢在這個時候礙著皇帝的眼。徐氏也是有苦說不出,只能咬牙硬撐著。七日下來,幾人都是瘦了一圈,等到太后出殯,恐怕不少人都覺得是解脫。短短几日,京城裡頭身體較弱的太太少爺,病倒的不在少數,徐氏也是如此,一回家便病倒在床,這一次是實實在在的生了病,上吐下瀉起不得床。馮氏心中焦慮,倒不是他對老太太有多少感情,而是他親爹,榮國公太太據說也病倒了。想想也是,靈堂裡頭放著那麼多的冰,陰冷無比,而外頭又是酷熱炎炎,連續七日冷熱交加,就是馮氏呂氏這般身體好,還年輕的都扛不住,更別說孔氏徐氏這般年老體衰的了。京城裡頭,如今大夫才是最搶手的人,幸好永寧候府和榮國公府常年都養著幾位,倒是不愁這時候搶不到人。即使馮氏閉門不出,也隱隱約約的聽見誰家老太太不行了,誰家夫郎原本就體弱,回家之後便落了紅,誰家……隨著太后出殯,不少富貴人家的老人倒是跟著一起去了,這些人家還不敢露出怨言,甚至是喪事也不敢大辦。畢竟還在國孝裡頭呢,你敢大辦宴席,那就等著讓皇帝下令責罵吧。馮氏原以為,以老太太的身體,怎麼都不至於熬不過去,誰知道大夫看了,藥也吃了,徐氏的病卻一日日更重了。永寧候心中擔憂,畢竟那是自己親爹,雖然平時有些不著調,但總歸是血脈親人。只是幾個太醫請下來,徐氏的病也不見好,反倒是更加嚴重了,原本看著還挺精神的人,如今只能躺在床上,這幾日連話都說不清了。太醫也透了話過來,馮氏心中微微吃驚,只把大太太叫了過來,大太太心中也有幾分猜測,等看見馮氏的臉色,便低聲問道:&ldo;爹,莫非是老太太他?&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