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頁(第1/1 頁)
孔尚瑾見她雖然眼底還有幾分抑鬱,但人總算是開朗了一些,不像之前總是一副有氣無力的模樣,也微微安了心,便說道:&ldo;師姐想通了就好,老師去世之前最疼你,若是知道你為了她傷懷傷身,怕是也要難過。&rdo;程明點了點頭,正好李師傅走了過來,拱手對著兩人說道:&ldo;二位小姐,待會兒船便要靠岸,之後咱們還得走近十天的旱路,才能到衡陽城。&rdo;原本京城到衡陽也得走一個月,程家的隊伍是扶靈回鄉,還帶著許多老弱婦孺,又有程明這個病人在,一路上走的更慢,如今都快兩個月了,還沒有看見衡陽城的影子呢。程明點了點頭,她出生在京城,更是在京城長大,從未回到過衡陽,對這片地方並沒有什麼感情,不過程家在衡陽也有宅子土地,之前早早的派了人回來打理,他們回去之後也不會兩眼一抹黑:&ldo;一路上辛苦李鏢師了,之後路途危險,還請鏢師多多提防。&rdo;李鏢師早就已經吩咐下去,聽了這話自然應是,程明想到之前孔尚瑾提過的事情,心中難免不安,忍不住問道:&ldo;鏢師以前可曾到過衡陽。&rdo;李鏢師見她的模樣便知道她心中擔憂,笑著說道:&ldo;在下倒是從未來過,不過手底下兄弟有往這邊走過鏢。&rdo;程明連忙追問這地方究竟如何,李鏢師便說道:&ldo;衡陽城內,自然也是繁華,當然,跟京城是沒法相比。&rdo;想了一下,李鏢師有選擇性的說道:&ldo;不過衡陽一帶地處偏僻,土地也較為貧瘠,天平年間風調雨順,老百姓倒是能安居樂業,一旦老天爺不給面子,便只能餓肚子了。&rdo;程明聽了這話忍不住皺了皺眉頭,她是典型的文人,恐怕是想不到老百姓的苦日子,但聽了這話也明白,這地方不安穩的根本原因。想到以後要在此地定居,程明難免有些擔憂,心中忍不住嘆了口氣。李師傅見她面色憂鬱,看起來比旁邊的孔尚瑾還吃不得苦頭,心中難免嘀咕了一番,不知道程家為什麼好好的京城不待,反倒是要闔家回衡陽,大戶人家扶靈回鄉的不少,但直接回鄉定居的卻罕見:&ldo;不過這幾年來,衡陽這邊的情況好了許多,也是多虧了太女殿下,殿下千辛萬苦從番邦帶來的那些作物,可是救了不少人。&rdo;這話卻是說太女前兩年獻上去的三種作物,這三樣作物不但耐旱耐災,產量也比水稻小麥強上許多,雖然吃多了難免有些問題,但對於貧苦百姓來說,這些都不值一提。因為這些東西,太女在民間的名聲十分不錯,李師傅這會兒提起也是帶著幾分讚譽。程明顯然對太女也抱有好感,這會兒倒是忍不住侃侃而談起來,倒是孔尚瑾知道這件事的□□,從皓辰的口中不難得知,太女可不是那種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當然,這件事她只能在心裡頭嘀咕。下了船之後,孔尚瑾便發現這地方與他們一路走來的風景大有不同,土地漸漸變成了黃色,周圍的樹木似乎也有些灰撲撲的,雖然只是十多天的路程,但他們居然變得很難投宿,有時候還得露宿野外,就在馬車上將就一夜。一路走來,水似乎也是不多,不跟江南那樣的地方比,就是京城也是相差甚遠。更讓人皺眉的是這地方人少。古時候一個地方發達的程度,永遠跟他的人口形成正比,人少就證明這地方不適宜居住,更不是政治經濟的中心地帶。程明倒是還好,雖然有些皺眉還能適應,程家兩位太太卻已經暗暗哭了好幾次,這兩位都是京城人士,恐怕是想到自己以後憋屈的日子。倒是李師傅安慰著說道:&ldo;小姐無需擔心,這邊荒郊野外的,自然人跡罕至,但其實衡陽城內十分繁華,該有的東西都有。&rdo;衡陽畢竟也是個大地方,聽了這話程明也微微安了心,只是想著早日趕到衡陽城,也好早日安頓下來。不過她心底到底不敢抱什麼希望,不說別的,這些日路過的村莊也不少,但百姓的日子比起京城來大大不如,有些矮小的茅屋簡直不像是人能住的。只可惜上天不照應程明等人的心情,眼看著就要到衡陽城了,好死不死他們就遇到了劫道的,看著那幾個彪形大娘往路口一站,手中提著棍子大喊:&ldo;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從此路過,留下買路財。&rdo;後頭的程太太幾乎沒能暈過去。孔尚瑾眉頭緊鎖,只讓哆嗦起來還強撐著的程明去照料兩個太太,自己往前到了李師傅身邊,李師傅知道她身手十分不錯,倒是也沒有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