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定北城修建完成遷入(第1/2 頁)
第二百三十章 定北城修建完成遷入
新建北王府和北庭都護府衙門,佔據內城一半面積。
剩下一半面積建有定北城府衙,府法司,督察院,稅局,府財庫,靖安局,偵捕局等府級衙門駐地。
剩下的地塊全部用水泥,磚塊和木料,建設新式兩到三進的四合院,分配給北庭都護府和定北府,各高層文武官員居住。
外城四個城區,按之原武川鎮居民人口,加上想要定居在定北城的突厥部眾人口,共計十萬出頭,按已婚人口重新分成戶。
同樣用新建築材料在外城,修建帶小院子的雙層民居,然後由每戶居民出一人,按抽籤所得城區街道房號分配院子。
在四條貫穿外城的主幹道兩側,修建臨街三層商鋪樓,產權歸定北城所有,由縣財庫負責出租收租,所得租金作為定北城地方財政收入之一,用於定北城的各項必須開支。
內城和外城四大城區,各有駐紮一支靜安衛,負責日常巡邏維持內外城治安和救援防火等。
外城四角各設一座軍營,各駐紮一支軍隊守衛城防,由北庭都護府直接管理和調遣。
隨著定北城建設完成,北王李恪領著,從長安抽調來的北王府官吏,原蜀王寢宮的太監宮女等,正式入住內城北王府。
成公公被任命為北王府總管太監,吳尚儀被任命為北王府內府總管。
北王府官吏和部分突厥文武官員,同時入職北庭都護府,成為首批北庭都府文臣武將。
皇帝任命的定北城知府元信,領著府法司,督察院,稅局,財庫,靜安局,偵捕局等官吏,跟著從城外臨時營帳,遷入定北城各行政治安衙門,正式主持定北城日常管理事務。
抽籤得到小院的定北城新居民,隨後從外城四門有序搬入,院子所在外城區入住新家。
城外剩下的大部分突厥族人,在李恪任命的各旗旗主帶領下,相繼拔營離開定北城,前往陰山山脈四周水草豐茂的區域定居。
李恪將汗庭十多萬突厥部眾,分為大小一百二十多旗,大旗一萬人口,中旗四五千人口,小旗一千多人口,任命突厥大小將領為旗主,在陰山山脈四周廣闊區域,為各旗劃定放牧耕種領地。
隨後又將東突厥所有部族頭領,招到定北城會面寬撫,在眾突厥部族頭領宣誓效忠後,同樣將這些大小部族頭領任命為旗主,透過協商劃定各旗領地。
之後設宴款待這些新晉旗主,幾天後親自送他們出城道別,囑咐大小旗主率領各自部族,守護好旗下領地,有困難要相互幫助,如有解決不了的危機,可派人前來定北城求助。
眾突厥旗主感激拜謝後,翻身上馬帶著各自護衛趕回部落。
李恪放手讓突厥人自治,北王府和北庭都護府只管大方面的事情,不插手突厥各旗內部事務。
處理完前期各項事務,時間已經進入公元630年,貞觀四年五月初。
草原上的積雪已經融化的差不多,綠色植被重新覆蓋大地。
在三月底,李恪將曲轅犁提前設計出來,讓工匠製作出來。
四月初積雪開始融化時,讓一部分突厥部眾在定北城四周,用曲轅犁開墾出不少試種田。
這次耕地向定北城上下,展示了曲轅犁更省力,犁地更快更深,轉向方便等各種優勢。
隨後從識海空間拿出些土豆,紅薯和玉米,特意騰出一些帳房用於育苗。
進入五月初氣溫回暖,積雪基本融化正是播種的好時節,安排農戶從育苗帳房裡搬出苗種,陸續在定北城四周的試種田裡種下,接下來就是等待幾個月後的豐收。
五月中,李恪命人先將水泥和燒製配方方法,以及曲轅犁實物和製作圖紙等,送回長安呈獻給皇帝。
這兩種能夠改變時代的物品出現,讓大唐君臣為之驚喜。
看過試用效果後,皇帝李世民馬上下旨,讓工部按照製作方法和圖紙,先將曲轅犁大量製作出來,並且以最快的速度向全國推廣。
同時讓工部在城外尋找合適地點,按圖紙修建燒製水泥的火窯,先試燒幾批水泥試用,燒出合格水泥再擴建更多水泥窯,爭取早日量產用於鋪設全國的主要交通幹道。
皇帝為此賞賜不少寶物,給遠在陰山北的兒子。
隨著李氏曲轅犁在全國快速推廣,北王李恪的名字很快就被大唐農民記住。
時光匆匆三個月很快過去,隨著時間進入八月,土豆和紅薯已經到了收穫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