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第1/1 頁)
君長寧的文章說不上脫穎而出,但看過的人都沒有意見,確定是可以得進士的才華。倒是有幾個寫的妙筆生花的,倒是被這群老先生覺得不合心意,雖然一團錦繡卻並無多少真材實料,只是浮誇的東西罷了,雖然還是進了,名次倒是落到了後頭。名次很快一點點排列出來,君長寧並不知道自己的名次一直未定,各位考官都覺得好,但又不知道應該好到什麼程度,只覺得挑不出毛病來,但也說不出多麼驚豔脫俗。倒是其中有兩人會元的呼聲最高,只是一群考官的意見這時候卻相左起來。即使經過了謄寫,但有些人寫的文章大體的方向還是不會變,而呼聲最高的兩人,一人是康郡王王妃的遠房侄子,在京城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文采確實出眾,在場的考官都評點過他的文章,自然對此十分熟悉,其中兩名靠向康郡王的考官便想要讓他中一個會元。而另一個卻是賢郡王的門客,三十多歲的年紀剛剛死了老婆,據說賢郡王有心將庶女許配給他,要是中了會元,或者中了狀元的話,也是一樁美事。賢郡王那邊的人自然也是希望將第一名給了這位。只是十名考官中,二對二,還有兩個端郡王的人,但這次端郡王那邊沒有拿得出手的,只等著不管誰中了狀元再去拉攏,醇親王、敏親王倒是真沒有插手,剩下四個都是聖上的親信,自然知道給了這兩人其中誰都是不好,聖上嘴上雖然不說,但對這幾位郡王說不出的忌憚,不然的話當初也不會趁著儲君的事情將朝中攪得一團亂,讓他們自己咬自己。十名考官在內一番爭吵,各為其主。但要知道一日名次沒有排定,他們也是不能出貢院的門,雖然生活待遇比考生好上許多,但也比不上在家,這群大人即使是貧寒出生的,為官多年也早就吃不得苦頭,多日下來精神也有些萎靡。其中端郡王那邊的兩位最不耐煩,想著要是這兩位上位的話,端郡王那還有什麼拉攏的可能,對視一眼翻來覆去一番,倒是將君長寧的卷子抽了出來,冷笑一聲說道:&ldo;莫非你們眼中只有那兩人,我瞧著這份卷子也是頂好的,就是胡大人、包大人都沒有意見,為何不能是他中了會元。&rdo;這話倒是直指那幾人有私心,胡大人、包大人就是其中的主考官,相視一眼覺得也對,何必非得在裡頭選一個人,必定還得得罪另一個,說不定也讓聖上不開心。如果選了個第三方,就是康郡王賢郡王心有怨念也無法,畢竟他們可沒有偏向誰。幾個人將那份卷子看了又看,覺得確實無話可說,能當得一個會員的名頭,雖然沒有那兩人的張揚,卻也已經十分不易。康郡王賢郡王那邊的人還要再說,但見大部分人已經同意,心裡頭就算是不樂意也沒了辦法,又想著反正不是對方得到了好處,也不算是將事情辦砸了,反倒是相互爭論起名次的先後來,倒是解決了第一名的大問題。47、殿試威武皇榜出來的時候,是從第三甲開始往前頭貼,雖然有侍衛在旁邊守著,各處一塊空地來讓官員行動,但一群學子連帶著許多的下人都在旁邊守著。其中更有一些被稱為報喜的人,只等著看準了名次,去人家家裡頭報喜也好拿一個賞錢,畢竟中了進士這樣的好事,除非是家裡頭真的一窮二白的,不然都要給一些打賞。當然,裡面的侍衛官差通常也會做這樣的事情。人多了推推攘攘的事情也多,一些有身份的學子通常不會自己去守著,畢竟一片狼藉的出來也不好看,只要拍一個下人守在那兒就是了。君長寧有些不安心,雖然對自己有幾分把握,但他畢竟也是第一次參加古代的會試,誰知道合不合那些考官的口味。於是一大早就睡不著,索性帶著同樣睡不著的冷自遠去了那邊。齊家是斷然不可能讓自家小少爺進去人擠人的,就讓他們去旁邊的茶館裡頭歇著,或者回家也行,他進去看一下。君長寧對比了一下兩人的體型,又看了看前面一群黑壓壓的腦袋,覺得這主意確實可行,就拉著冷自遠去了茶樓。冷自遠心裡頭也有些著急,他已經參加過一次會試,上次就直接落榜了,這次雖然是準備充分,但心裡頭也是沒底。他家境貧寒,父親去世的早,自小就是寡母帶大的,雖然岳家遵守承諾將女兒嫁了過來,甚至對他讀書這件事也多有支援,但妻子卻向來有些看不起他跟母親,平時他看在岳父的面子上不計較,但還是盼望著自己有一朝出人頭地,讓母親不至於對媳婦退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