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頁(第1/1 頁)
君長寧倒是有心放齊家過去,畢竟跟著自己的話,一輩子都是個下人,他跟齊家的情分不一般,甚至是比幾個姐姐都要親近的,自然不樂意讓他荒廢了。現在有正好的機會放在眼前,也希望齊家能抓住。只可惜齊家卻是個認死理的,只說少爺身邊也沒個服侍的人,他要是再不在的話哪裡能成。君長寧佛口婆心,齊家愣是不答應,最後只好達成了協議,平時齊家照舊是去軍隊裡頭歷練,早晚的時候就過來君長寧身邊,雖然君長寧覺得自己壓根不需要人服侍,但要是這一點都不讓齊家做的話,這位直接能堵在門口不挪動。這樣緊趕慢趕,到秦關也已經是三個月之後,尤其是後半程路不同於京城附近的繁華官道,不僅僅有崎嶇山路,有些地方甚至連馬屁都騎不過去,他們一群人還帶著糧草,自然更加困難。偏偏趙明德心中著急趕路,要知道秦關老百姓連今年的種子都拿不出來,就靠著朝廷的這些東西。幾年的春種已經趕不上,只能趁著天氣還暖和的時候趕一趕晚場,如果他們回去的晚了,到時候都到了冬天,秦關的冬天那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那還種個屁呀。趙明德將心裡頭的話一說,君長寧也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他們帶著的糧食雖然不少,但絕對也不多,想來也知道皇帝不可能花費大力氣去整治一個沒啥大用處的地方,這些東西不過是明面上好看罷了。君長寧卻不知道,就是這麼些東西還是因為他這個新科狀元被排擠到了秦關,皇帝憐惜人才才給的,不然的話秦關這樣的地方几乎是三不管的地帶,皇帝派兵馬過來絕對不是為了拯救勞苦老百姓的。一路下來,君長寧倒是對趙明德刮目相看,不說他對自己是個什麼心思,至少對秦關的老百姓卻是一腔真情。一路上凡是建議的都是為著那邊當地的老百姓著想,而張大虎雖然有些小心謹慎,卻也絕對不是那種只顧著自己撈好處的,為人處世帶著幾分秉直,卻也是個有胸懷的。一開始的時候,三人都各自帶著戒備和防範看著另外兩人,一路的相處下來倒是關係融洽了許多,至少君長寧跟這兩位都已經能稱兄道弟了。這當然給他帶來許多的好處。這時候隊伍也慢慢進入了秦關州界,眼看著土地卻一點點變得貧瘠起來,看得出來許多土地都是被開墾了種著糧食的,但那奄奄一息的小苗子實在不能讓人覺得賞心悅目。大概是注意到這兩位的眼光,趙明德嘆了口氣,給他們解釋起來:&ldo;想來兩位大人也是知道,秦關向來土地貧瘠,又是個缺水少雨的地方,所以一直以來種植糧食都十分不容易,別說南方的稻穀,就是麥子都不一定能成活,故而即使農民十分辛勤,最後的收穫也總是讓人心酸。&rdo;君長寧深深吸了口氣,秦關的空氣也確實比京城那邊乾燥許多,雖然寧邑也並不是多麼溼潤的地方,但他還是有些不習慣起來。一路下來風吹日曬的,君長寧就是一直曬不黑的面板,這會兒居然也變成了淺淺的麥色,倒是比一身白皙的肌膚更有男人味了一些,君長寧對此十分滿意,齊家卻只覺得自家小少爺吃苦了。張大虎雖然也是寒門出生,但他家就在京城附近,自然不會有這般的情境,不過他之前來過北疆,倒是比君長寧更能適應一些,想到朝廷雖然會送軍隊的糧草過來,不過一萬人的糧草,送到這裡能有五千人就已經非常了不得了,秦關貧瘠的話對他們來說又是大大的麻煩。趙明德看了兩人的反應,心中也是暗暗嘆了口氣,他生長在秦關,自然知道這裡的百姓疾苦,有些東西卻不是這兩個來自京城的人能明白的。之前看君長寧就是一副富貴人家出生的樣子,現在倒是放了心,至少沒有那些小少爺不知人間疾苦的脾性:&ldo;這裡還算是好的,越是往關外的地方越是貧瘠,有些地方甚至是寸草不生,秦關的地方並不算小,但百姓卻只不足京城的十分之一。&rdo;君長寧心中嘆了口氣,看了看那土地也是覺得糟心,說實在的,一個地方的百姓如果連吃飯都吃不飽,那談論其他的政策那都是白話,吃飽了有力氣了,才可能會有更高層次的追求,苦行僧什麼的,釋迦摩尼還是富貴出生呢!就像是要應證趙明德的話,一行人越是往秦關州走,果然越是蒼涼,秦關州府位處於靠近關卡的地方,因為那邊有一個大大的水源,倒是比周圍情況好了許多,正因為如此,這次的戰亂第一個遭罪的也就是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