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書寫工具,竹簡帛絹(第1/2 頁)
回到劉府的劉武,飯都顧不上吃,進了書房,直接開啟了爆肝模式。時不我待,要想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成效,好的方法和方針尤為重要,為了少走彎路,只能儘可能的把自己腦海中的想法加以完善,這樣才能夠節約時間,騰出手來做其他的事。
看著桌上的竹簡和布帛,劉武有點發呆。這時候的書寫工具,主要是竹簡,能夠用上布帛來書寫的,無一不是家財萬貫,達官貴人才能夠那樣奢侈。劉武不知道之前的劉府是怎麼弄的,留下來的布帛不少,還都是精心裁剪過的。之前沒怎麼在意,就隨手用上了。現在看來,自己真的是奢侈到了極點,但是也沒辦法,好些東西,用竹簡還真的代替不了,只能是用布帛了。不論怎麼說,劉武心裡只能對他那沒見過面,早逝的爹說聲:“牛逼!”
看著新鮮的竹簡和布帛,應該是今天劉海才新加的,因為之前的都用得差不多了。而這間書房,從劉父到劉武這裡,就只有老管家劉海才會進來,其他人都把這裡視為禁地。即便是打掃衛生,也不會動用這裡的典籍和字畫。
竹簡,是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也指寫了字的竹片。是先秦至魏晉時代的主要書寫材料。它由削製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稱木簡)製作而成。除了竹簡之外,還有一種牘,牘比簡寬厚,竹子製成的叫做竹牘,木材製成的叫做木牘。都可以用於毛筆墨書。而竹簡串聯在一起就組成了冊,竹冊的長度不固定,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因此人們又稱信為“尺牘”。
竹簡的製作過程也相對來說比較簡單,這也是他能夠在古代得以推廣的主要原因。
主要步驟就是:裁、切、烘(殺青)、書寫、鑽孔、編。
首先就是選料裁剪,什麼樣的竹子適合做竹簡不易變形,能夠儲存的時間更長,這些都是有講究的,通常都會選那種年限比較長,粗的綿竹做原料。砍伐回去後就要裁剪成和普通竹簡長短大小。
其次就是切片,把裁剪好的竹筒剖成長度相等的竹片,再把竹片的兩端進行加工修剪,不能出現竹籤或者竹篾,否則會扎到手指。然後,把粗糙的竹片磨平,為後面的工序做好準備。
然後是殺青,竹子裡面含有一定的水分,如果不做任何處理,任由它自己風乾,竹條容易變形。另外,蟲蠹還會噬咬竹簡不利於竹簡的儲存。所以要把新制的竹片放在火上烤一烤,使竹片裡的水分蒸發掉。而在火上烤的過程中,竹子的表面像人一樣會出汗,這道工序就叫做“殺青”。烤完竹子後,還要給竹簡刷上桐油,防止被蟲蛀及變形。
之後是書寫,早些年間的竹簡,都是用專門的刻刀把文字從上到下直接刻在竹簡上的。為了使字跡看得更清晰,就用類似於毛筆的刷子蘸染一些礦質顏料,塗抹在刻字處,“刀筆吏”由此而得名。大漢開國丞相蕭何,就曾擔任秦國的刀筆小吏。當然,也有先寫在刻字的,但是那樣的話對作者的要求更高,細心謹慎還要加上小心,因為一個不注意,就廢掉了。所以更多的都傾向於前者使用。
在然後就是鑽孔,就是把已經刻好的竹簡上下兩段都鑽個空,要儘量使上下兩端的孔都處在平行的一條直線上,這樣看上去美觀,另外還顯得做工精細。
最後就是編聯,用事先準備好的麻繩或者絲繩把這些帶有文字的竹片按照最初的書寫順序,從鑽的孔裡穿過去編聯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冊書簡,古代稱之為簡策。
曾就有云:晚年的孔子行動不易,卻很喜歡看《周易》,就有了“韋編三絕”的出處。因為看的次數多了,穿竹簡用的牛皮繩都被磨斷了。
這些就是竹簡的來歷及製作工藝。說了這些,並不是說劉武還要在製作竹簡,那相當的笨重和漫長,有這個時間,直接嘗試著把紙給造出來他不香嗎?只是看著竹簡,腦海裡的知識自由散發出來罷了。
隨手拿起一卷竹簡,竹子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還很沉,應該是新做的,還沒有乾透,並且沒有經過特殊處理,這種竹簡是不利於書寫的。至於刻字,那就更不可能了,君不見為了送給蔡琰的那個小木雕,他都挑燈夜戰了多少個夜晚,還是在見聞色和武裝色的配合下才完成的。要不然,普通人要想做出那種精緻的木雕,10來個夜晚根本完不成,更何況晚上的光線不好,一個不小心就會報廢了。只是劉武沒想到,自己第一次同時動用武裝色和見聞色的時候,竟然是先給自己喜歡女孩子做禮物,這也是沒誰了。恐怕也只有王路飛那樣的樂觀派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