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頁(第1/1 頁)
&ldo;我對武功不在行,不過也知家中姐姐百步穿楊,倒是不朕吹牛,天上飛鳥,地上走獸,寧國公主十三歲上已是例無虛發。自來學箭,學以致用,哪個有像這般傻乎乎的射呆木鳥兒的?&rdo;明湛擺擺手,&ldo;你們先回去,待朕想想,好生歇三日,三日後再重新比試。&rdo;人家經過兩輪武比已過,明明今天比試後,就能分出三榜來。明湛一來直接喊停,想吐血的不是一個兩個。武舉向來是兵部直接負責,顧嶽山喉嚨裡含著一口老血,追上明湛,頗有幾分惱意。就算你是皇帝,也沒這樣乾的吧!&ldo;陛下,陛下,太祖規矩就是如此啊。&rdo;顧嶽山苦口婆心的問,&ldo;還是老臣哪裡行事不妥,出了紕漏,使得陛下不滿。陛下只管訓示,臣一定改過。&rdo;明湛晃悠晃悠的漫步,唇角噙著笑,&ldo;老顧你怎麼會這樣想呢?朕是瞧著這武比簡直是傻透了,看不下去,改一改規矩罷了。咱們都是為了給朝廷擇良才,一片苦心,你別多想哈。&rdo;&ldo;你跟朕來吧,朕得與你細說如何武比的事。&rdo;當然,明湛沒忘將此事與天下人解釋一番,他再次執筆寫了一篇《論武比的重要性》印在皇家報刊上。雖然人盡皆知,皇帝陛下的文采實在太差了,連個&ldo;之乎者也&rdo;都不會用,通篇大白話。不過,還是有許多人喜歡看皇帝陛下的文章,這其中不僅包括了官員仕林、秀才學子,就是成日家長裡短的婦人們也格外喜歡閱讀皇帝陛下寫的東西。所以,每當有明湛寫了東西要發表時,沈拙言與魏子堯就格外的會增印許多,因為,這時,報刊的銷量總不是一般的好。明湛第一次提出了&ldo;將才武科&rdo;的理論,他直接寫道,&ldo;文舉人春闈過後,翰林者被稱儲相;武進士未有入翰林之殊榮,朕自太祖時算來,武舉已有百界之多,其中以武進士晉身,最終能官居一品將軍者,不過二十五人,寥寥而已。&rdo;接著明湛再次闡述了武進士在官場中的生存狀況,表明,武比之改革以迫在眉睫,他提出三天後的武比包括三場:第一場,馬上飛射及槍、刀、劍、戟、拳搏、擊刺等法;二場試營陣、地雷、火藥、戰車等項;三場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這一套武比方式,被後人延用千年之久。明湛對顧嶽山道,&ldo;朕要選拔是將才。&rdo;實際上,這一界武比的知名度遠遠超過這些武貢士的想像,在許多年後,仍有無數的史學家樂此不疲的研究武皇帝生涯裡最精彩的一次改革。雖然事情發生的很突然,武皇帝在比武場上直接叫停,用三天的時間就確定了這次改革的主要內容,實在令人不能置信。實際上,並沒有三天的時間,因為只要有人稍稍留心就能知道,武皇帝在第二日的皇家報刊上就發表了對武比內容的確定。這也是所有人都懷疑武皇帝其實早有改革之意的原因,沒有人可以一夜之間拿出一份改革思路這樣完善的武比改革方案來。所以,大多數人懷疑,武比場直接叫停,只是武皇帝為了減少改革阻力所用的雷霆手段而已。畢竟,明湛當年全天下的人將話放出去了。而且,叫停的武比迫在眉睫的要在三天後舉行。事急從權,明湛拿出新的武比方案,不用也得用。當然,臣子們免不得嘮叨一通祖宗家法之類的話。明湛全當過耳旁風。明湛突然的變卦其實非常受人唾棄,就是許多武舉人也對此頗是心生不滿。不過,誰叫朝廷姓鳳呢。想做官,就得按皇帝的規矩來。這一任武比的結果也令明湛喜出望外,當然,在明湛的眼睛喜出望外的掃過狀元的那張臉之後,他先是在心底惡狠狠的咒罵了阮鴻飛一通。握著武狀元宋遙的手,明湛笑著上下打量著人家,讚道,&rdo;卿不但才華滿腹,如今看來,更是才貌雙全。卿又剛好姓宋,不知可是與宋玉是本家呢?&rdo; 宋遙落落大方,&ldo;陛下聖明。遙祖上的確與宋玉有些關聯。&rdo;&ldo;好啊,實在是好啊。&rdo;明湛強忍著怒火將視線放在第二名趙令嚴身上。趙令嚴今年二十三歲,眉若彎月,眼似明星,身體亦不似武人健挺,文弱如一書生。實際上,趙令嚴的弓箭一塌糊塗,與明湛水平相類,他之所以能令明湛另眼相待,實在是此人在兵法、天文、地理,甚至在營陣指揮上亦是可圈可點,難得出色。幾位現場評分的大臣險些為他打上一架,明湛就點了他為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