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收復大國工匠(第1/2 頁)
評查完畢,朱植心情大好,讓人當場發放現銀作為獎勵,所有鐵匠十兩,蒯氏兄弟多加二十兩。
發完獎金,朱植宣佈了三條獎勵規則:
“第一條,凡造出一根銃管或刻好膛線合格者賞銀一兩,優秀者賞銀二兩。”
“第二條,凡引薦和自己工藝相同者一人賞銀十兩,比自己優異者,賞銀二十兩。”
“第三條,凡鐵匠學得木匠技藝或木匠學得鐵匠技藝合格者,賞銀二十兩,優秀者賞銀三十兩。”
這三條一宣佈,工匠們中間瞬間如同炸了鍋。
欣喜若狂者有之,多是年青人,彷彿找到攀登職業生涯頂峰的陽光大道。
緊鎖眉頭者有之,多是老年人,感覺這個少年王爺真不是好東西,要搶他們子孫的飯碗。
俗話說,千穿萬穿,手藝不穿。只要手藝掌握自己手裡,子子孫孫就有了吃飯的飯碗,只要自己留一手,就不怕徒弟造反。
這就是中國手工業靠家族內部繼承和師徒傳承的侷限性。一有戰亂或遇到重大變故,一些絕世技藝往往就會人亡技息。華佗的麻沸散配方是如此,秦朝發明的青銅弩機是如此,漢朝就發明的火藥和遊標卡尺也是如此。
所以,朱植想到了這三條。
第一條的目的是透過鼓勵儘量使出真本事,不要藏私。
第二條的目的是鼓勵推薦人才,不要掩蓋、隱瞞甚至打壓人才。
第三條的目的鼓勵培養複合性跨界人才。
總之,他想透過物質獎勵和新的制度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打破家庭傳承、師徒之防和行業之見,儘量放下“教會徒弟,餓死師父”的負面心態。
年老工匠們雖然不悅,但是又不敢當面反抗,一個個垂頭喪氣。
對於這些,朱植當然一目瞭然。
他向蒯氏兄弟一招手,說道:“蒯富、蒯貴兩位大師,到這裡來,給大家介紹介紹你倆的經驗。”
蒯富和蒯貴兄弟倆因為平時煙熏火燎,皮粗肉糙,看起來像近三十的漢子,其實也就二十來歲。因為經常掄大錘,力氣是有的,又深得祖輩薰陶,鑄造刻畫各項技藝也是沒得說的。
就是膽氣還是小了些,沒怎麼見過大場面,一聽王爺招手,他兩腿不由打晃晃。
朱植見狀,乾脆走到二人面前,一手一個拉到眾人面前,然後輕拍蒯富後背以示鼓勵。
蒯富只好兩眼一閉,把自己的體會磕磕巴巴講了一遍。
對面的都是大明最好的工匠,不需要華麗的詞藻,只要能劃重點,他們就會抓重點。
蒯富講完,朱植帶頭鼓掌,又把蒯貴也推了上去。
蒯氏兄弟講完體會後,朱植又讓人拿來兩個一丈長的大木勺和一桶熱茶,走到兩位老年工匠面前:“兩位師傅,辛苦,請自己動手喝茶”。
兩位師傅看著這大勺子面面相覷,不知何意。這一丈高的大勺子,怎麼能舀到嘴裡!但是又不得不舀,繞來繞去,還是送不到自己嘴裡。兩張黑黢黢老臉竟然要泛起紅來。
朱植笑了笑,說道:“大家都累了幾天了。所以今天本王給大家做個遊戲樂一樂。這茶水裡我專門為大家加了人參。誰能先喝到嘴裡,賞銀十兩。”
朱植剛說完,蒯氏兄弟走上前,一人拿起一勺茶水相互遞到對方口中喝了起來。
其他人也豁然開朗,紛紛兩兩上前用勺子互相喂茶。
開始不知道如何喝茶的一位師傅雖然年老,但並不愚鈍,馬上向朱植跪下:“殿下英明!草民佩服。此易勺喝茶與我和我那婆娘換手抓癢一個道理。”
朱植扶起老師傅,繼續忽悠:
“古人說‘道不遠人’,就是這個道理。‘獨樂樂,不如與眾樂樂’,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現在,大明天下初定,百業待興,營造城牆宮室、修繕攻城器械、製造火器軍備,還需要更多更熟練的工匠。”
“大家不要擔心,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你們互相為師,不僅原有技藝會更快提高,而且跨業學藝,多條手藝多條路。”
是啊,這樣的好處顯而易見。經過遼王的開導,眾人不斷點頭稱是。
朱植接著放大招:“大家只有群策群力,博取百家之長,不斷提高,才可能成為我大明的大國工匠,乃至各個行業的狀元之才。屆時,我會湊請陛下為諸位請功,謀取官身,入朝為官。子孫優秀者可以不受匠籍限制,參加科考。”
“謝殿下!”一干工匠聽到朱植的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