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改行做慈善(大結局)(第1/2 頁)
被記者堵在辦公室的孫字綱,在瞭解到具體情況之後,禁不住一聲嘆息,小劉處心積慮地想要我避開這場政治大旋渦,這才沒有和我通氣。
現在,自己被記者堵住了,儘管只是一幫子民營媒體,可在《關於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定》還沒有出臺的2001年,記者就是記者,無冕之王的權力還是很大的。
想要回避採訪,那不但會給西陵市委市政府帶來重大的負面影響,也不利於小劉對黨建學習制度的建設。
於是,孫字綱在小會議室接待了這一批興致勃勃的記者“朋友們”。
很顯然,這些記者全都是帶著立場來的。
尤其是《楚天商報》的記者,第一個問題就用心險惡。
“請問孫書記,西陵市委頒發的學習資料中,有關國外部分的資料,其真實性應該是能保證的,對吧?!
那麼,這麼一份機密的情報資料,西陵市委是從什麼渠道搞來的?合法嗎?”
孫書記一聽,當然非常憤怒,你作為一名國家記者,你的屁股坐在哪裡了?他還不知道,這種所謂的“公知”其惡毒噁心之處,遠遠不止於此。
“我是不是可以把你這個問題理解為,你有意瞭解個國家的情報來源,是這個意思嗎?”孫書記也不慣著他,“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推薦你去國安部門採訪。
至於合法不合法的問題,你首先要搞清楚一個重要問題,到底符合誰家的法律?”
接下來的問題一個比一個離譜,一個比一個危言聳聽,甚至有一家名不見經卷的《峽江新聞》記者,更是連“讓我們的幹部學習這種資料,是不是國家對西方投資有新的政策出臺”,這樣的蠢問題都問出來了。
“記者朋友們,我對你們今天提問的角度很不理解,為什麼你們就不能提一些正常點問題呢?
不錯,你們媒體是有調查監督權,但請你們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依法行使,確保監督行為的真實性、客觀性和公正性。
請不要把曝光當武器,否則,就不要怪政府機構對你們實行輿論引導權。
我國是個法治國家,官員也好、記者也好,誰也不是法律之外的存在。”
孫書記的講話無異於火上澆油,更是增添了媒體人的興奮與仇視,你敢威脅我們記者?
真不怕我們曝光你?!
是的,世紀初的記者,其隱形權力之大不是現在的記者可以望其項背的。
於是,全國各地的民營媒體開始喧囂起來。
甚至在新聞總署若有若無地暗示之下,部分主流媒體也下場了。
他們甚至比民營媒體更不堪,根本不顧事實,直接對西陵市委的學習資料進行批駁,為“洋大人”洗清洗白。
就在這種紛紛擾擾之中,大領導來西陵市視察峽江工程的建成運用。
在這場為期兩天的視察活動中,大領導有半天是在宜都市的實地考察中度過的。
看到宜都市到處都是欣欣向榮的景象,看著平坦的水泥路修建到了每一個自然村的門口,大領導感慨很深。
“你們這是道路、水電甚至是電視電話都進村了啊!”
大領導一邊感嘆,一邊很隨意地走進一戶人家,笑著和屋裡的主人打招呼,“老鄉,你家的房子修得很漂亮,欠債了嗎?”
這家的主人是個老農民,小七十歲的人,親眼看到這位天天出現在電視機裡的大人物來自己家了,很害怕!
他看了看自家新買的電視機,又看了看大領導,有些懵!
劉廣林見狀連忙解釋道:“家裡的青壯年人都去新農合上班了,這位的年紀聽普通話有點吃力。
他叔公,首長誇你家房子造得很漂亮!關心你,問你家還欠債不?”
老頭這才反應過來,連忙搬過來一把椅子,請領導坐下,這才有些慌亂地回答道:“這個房子建好沒多久,找親戚借了一點錢,不多,三千多塊,年底能還清。”
大領導聽不懂老頭的話,邊上有人就翻譯給他聽。他聽完之後,心情更好了一些。
和老頭雞同鴨講了一會兒之後,這才滿意地告辭出來,讓車隊走宜都市的工業開發區走了一圈。
看著沿途很多正在修建的工地,以及更多的開工生產的工廠,在車上和中辦的主任說道:“真是欣欣向榮啊!
一個二十來歲的小年輕,搞經濟建設是一把好手,搞思想政治建設更是一把好手,人才難得啊!”
劉廣林的老領導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