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糧食危機(第1/2 頁)
而張愛英甚至沒有多餘的心思來思考這一家子的問題。她還有更大的問題要思考。
過了七月半,按理說七月流火,天氣轉涼,可陵陽城不僅旱情沒有得到絲毫緩解,就是這天兒也依舊是熱得不行。大有秋老虎顯神威的架勢。
此種情形下,之前大家費盡心思種下的秧苗也十不存一,別說長勢,根本連活都不可能。可想而知也只會顆粒無收。
即便透過打井,基本能解決吃水問題,但是糧食問題卻又成為一個緊要問題。
而這樣的情形不只是陵陽城,這對整個益都府來說都是差不多的情況。
糧價持續飛漲,從之前咬咬牙也能買到後頭掏出家底能買,如今已是很多百姓都根本買不起米吃不起糧。
按理說,朝廷在各地都置辦有糧倉,遇到這種情況,開倉放糧平抑糧價屬正常操作,甚至直接放出賑災糧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呢,所有框架設定初衷都是好的,可那過程和實施的人卻未必都能遵循設定人的初心。倒買倒賣以次充好中飽私囊都算好的,陳糧換新糧也屬常規操作,畢竟朝廷有時候也會有這樣的規矩,年年都放新糧入庫,那不是也變成陳糧了嘛。但現實往往比這更醜惡,都說貪心不足蛇吞象,人性就是自私和貪婪的,古往今來,糧倉就是貪腐重災區。就是到21世紀都不能倖免。
所以,永遠不要指望官府開倉放糧賑災,把希望完
全寄託在這上面幾乎就等同於自尋死路。
就連蘇縣令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他屢次向府城那邊求援都沒得到正面回應,反而府城那邊還說因為此次旱情是牽連整個府城在內的,府城糧食也告急,不向下攤派任務已經算不錯,要求各縣解決問題,也做好人口管控,不要給府城增添麻煩。
一句話就是管好人口,不要讓流民進入府城。
是的,到這地步,已經開始有流民了。
現代人或許很難理解,但在封建社會脆弱的小農經濟框架下,一場天災是真的就能直接讓底層百姓家破人亡。糧食產量低,還要交大量的苛捐雜稅,很多人家,在交完稅以後,剩下的糧食也不過勉強果腹,其中大部分還都是難以下嚥的粗糧。別說天災,就是生一場病,也是絕對生不起的。因為治病要錢,如果要治病,就只能賣糧。有些人家,因為這樣那樣不得以的原因,在秋收的時候賣糧,來年青黃不接的時候就只能賣兒鬻女求存活。這都還算好的。
這次這樣大面積的重大旱災,也就是益都府作為天府之國向來風調雨順,這麼多年積累的血條夠厚,不然早在麥收那一茬的時候就開始鬧饑荒現流民了。
但是到了秋收,徹徹底底的顆粒無收,老百姓們壓抑了大半年的恐慌情緒隨著糧價飛漲再也壓抑不住。
陸陸續續開始出現流民,以往都是外地流民跑到這裡來求生
存求安穩,這場百年難遇的旱災卻逼得益都府人民也不得不動起了往外跑的主意。
主要是這真的是大半年都沒下雨,一滴雨都沒下,之前很多人都還抱著希望,畢竟益都府真的是個風水寶地,多少年來雖地處西南,卻向來以富庶聞名,蜀錦蜀繡更是聞名天下,物產豐饒富庶繁華甚至可與秀美江南齊名。可看到秋收這樣的場景,很多人也開始絕望起來。
張愛英自然也注意到了這些,儘管,他們家是不可能缺糧的。可是,面對外界飛漲的糧價,張愛英也不可能無動於衷。
哪怕一開始在水的問題上已經做出了選擇,可是看到那麼多人賣房都買不起糧食,這還是城裡,村子裡那些農民更慘,他們把山上能吃的都扒來吃了,已經有人賣了田地還賣兒賣女。
很多世家大族地主老財就在這時候用最低廉的價格買地,就為了這個目的,他們也不會輕易把糧價降下去。
可張愛英能真的看著這些人沒有糧食而無動於衷嗎?
就連作坊和店鋪也在這一波災情中停工停業,都吃不起飯了,誰又還會買這些沒用的東西?張愛英覺得,現實境遇實在是已經到一個非常壞的情況了。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糧食危機。
而對此有著最直觀感受的就是縣令蘇文進。
他也在發愁,經過之前的很多舉動加大力整頓,如今縣城吃水還是沒問題的,可人除了喝水,還是要
吃飯啊,沒有飯吃,那是真的能要命的。百姓為了這口飯,別說當流民,就是起來把這天掀了都是可能的。
可是糧價這個問題,他已經非常努力,甚至可以說盡了全力了。可很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