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民意之用(第1/2 頁)
“百姓如何說得算?”李倓問道,“百姓能說得算?”
“百姓通常情況不能說得算,但如果百姓能說得算,那這件事不說完全解決,至少可以解決一半。”
“如何讓百姓說得算?”
“每年秋季做一次民意調查。”
“調查百姓就敢說真話嗎?”李倓追問道。
這些方式方法,實際上後世一些國家都嘗試過。
治理一方,是一件難事,讓諸多州縣都得到治理,是一件更難的事。
在帝制之下,讓更多州縣得到治理,且減少貪官,是難上加難的事情。
並不是某一個官員提出聽起來不錯的解決辦法後,依靠朝堂諸多官員自覺,就可以天下太平了的。
作為皇帝,一定要認識一個問題:這個世界上能開口說話的都是人,不是神。
人的貪慾,在自身弱小的時候會被壓制住,這個時候這個人通常會誤以為自己是個善良的好人。
人的貪慾,在得到金錢後會進一步釋放,當在得到權力後,會快速成倍的釋放。
也就是說,大唐朝野上上下下,佈滿了敖敖待貪的官員。
既然佈滿了,那讓百姓來評價官員,他們敢嗎?
說到底,就算現在把司法和行政剝離開,司法官員有考核任務,睜隻眼閉隻眼,自己的業績好,還不得罪同僚,一路上升,爽到飛起來。
就算出幾個剛正不阿的,面對上上下下密集的網,能如何呢?
鮮于仲通又說道:“調查中,至少有一半的百姓不敢說真話,但一定還有一部分百姓敢說真話。這是第一種情況。”
“還有第二種情況?”
“調查中,如果一個縣上報上來,這個縣令完全沒有問題,全部是讚美之辭,那就該派御史前去調查了。”
李倓更加意外,他又問道:“第一種情況,為什麼還有一部分人敢說真話?”
“因為每一個地方,一定有遭受不公的人,這些人常年忍受不公,他們只缺一個檢舉的機會。”
“若他們的檢舉不被上報上來呢?”
“那就回到了第二種情況。”
李倓微微一怔,隨即大笑起來:“好!說得好!”
鮮于仲通倒是有些意外,沒想到聖人的褒獎這麼容易就拿到了。
“不過要讓各州都調查民意,不是那麼簡單的。”鮮于仲通趕緊趁機繼續說道,“得一步步來。”
李倓算是贊同了鮮于仲通的說法。
鮮于仲通這套說法的本質是民眾對官員的掣肘,官員的一部分任免權,在民眾手裡,算是民本位思想的雛形。
之所以說是雛形,是因為官員被罷免或者任命的直接權力不在民眾手裡。
民意的調查,終究只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而已。
不過沒關係,李倓覺得能走這一步,已經算是很大的進步。
而在大唐,能否走一步?
在大唐還真的能走這一步。
與大唐的普遍性赤貧不同,大唐富農階級不少,這是均田制和租庸調推行的結果。
即便這個制度已經崩壞,但得到田的那些平民,還在人間。
而並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從李隆基時代的繳稅戶數就能看出來,大概有一半多的人是課戶。
課戶快速減少到總人口的一半以下是安史之亂之後。
其實李倓所在的這個時間點,課戶已經下降到一半以下。
但這並不代表民意調查不能推進下去。
因為課戶消失,不代表課戶死了。
而這些課戶,在以前,日子其實過得都不錯。
大唐從唐初發展到天寶年間,屬於橄欖型社會。
既然富農階層很多,那這些人參與政治和軍事的意願還是非常強的。
而且中國在唐朝時期,尚未形成官本位的思想和風氣。
中國古代官僚體制始於秦,完善於漢,到唐開始轉型。
官本位思想的形成要等到科舉爆發的宋朝。
鮮于仲通有這些看法,應該是早年在基層做官的時候的所見所聞。
“那在劍南道先推行你的想法?”李倓突然說道。
鮮于仲通道:“臣覺得可行!”
“讓你去做益州刺史,負責益州,如何?”
“陛下,臣才德淺薄。”
“朕看你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