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兩稅法利弊(第2/2 頁)
以前從來沒有人這樣做過。
所以這個條例的確很模糊,是做好隨時給出靈活解釋的準備的。
歷史上任何一個新的政策,基本上都是先提出一個雛形,不斷完善。
就連三省六部制,也不是一蹴而就。
“那以閣下所見,按照田畝收稅,豈不是要全國重新度量田地?”
“勢在必行!”楊炎道。
“倘若京畿道有兩千萬畝地,按照閣下的意見,如何收?”
楊炎道:“度量田後,每一州根據度量出來的田畝,給出稅額任務。”
“不再按照戶口來收?”
“不再按照戶口來收,按照田畝數量,假設涇州某一豪族有一萬畝地,他家中有官員,其實屬於非課戶,不需要交稅,但現在他需要交稅,因為已經沒有課戶與非課戶一說,有田畝就有稅。”
元載聽得直點頭,他頓時對楊炎刮目相看,覺得這個年輕人不簡單。
李倓卻沒有急著表態,而是問劉晏:“劉卿以為如何?”
“這個稅政的確有可取之處,但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劉晏直言不諱道,“按照每州度量田後製定稅額任務給官員,拿涇州舉例,涇州某縣某鄉的百姓原本有五十戶,五千畝地,給官員的任務在這個鄉收五百石稅,但倘若這個鄉百姓遷走了呢?”
“朝廷早有明文規定,百姓不能隨意遷徙。”元載道。
劉晏道:“那是以前,叛亂之後,無數河北、河南百姓南下,各地也多有發生遷徙,元相公應該比下官更清楚。”
元載這下無話可說了。
如果遷移一戶人家走,但官員還是領了五百石稅額的任務,官員就會讓另外四十九家將那一家的均攤過來。
“一戶遷走還好,倘若一半以上的遷走呢?”劉晏道,“而且遷移到另外的地方,那個地方有一百戶,定額稅收是一千石,這個鄉並不會因為遷入進來戶籍,就增加稅,也就是說,新遷入的這一戶只要不種地,或者說只要他的地沒有納入到官府的戶本冊上,就不用納稅。”
:()我在大唐躺平擺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