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盤活南北資源(第1/2 頁)
“還有一件事。”李泌說道。
“何事?”
“對於邢州官員私賣鐵一案,第五琦上疏,請求朝廷能夠將鐵收歸朝廷專營。”
“不準。”李倓道,“邢州官員之所以能倒賣鐵,正是因為那個鐵礦是朝廷經營,才讓官員有了這個機會。”
“但長安也傳來一些訊息,朝堂上關於邢州倒賣鐵一案,也有這樣的聲音。有的官員認為國庫現在比較緊張,將鐵收歸朝廷,可以增加國庫收入。”
增加國庫收入?
那顯然是增加官僚的收入!
大宋將大部分商品都專營,轉為禁榷,大宋國庫富裕了嗎?
如果治理天下,是利出一孔則必然國富,那王安石的變法還會失敗?
“依卿看,我們該如何?”李倓問李泌道。
“臣不贊同收歸朝廷。”
“為何?”
“第一是收歸朝廷,官僚多了中飽私囊的機會;第二是收歸朝廷,朝廷官職必然增多,收入增多,但開銷也會增多。並且官員編制增多,開銷的增加,是無法預知的。”
“正如買了一匹好馬,卻還要配一個好的馬鞍,再配置一副好的馬蹄,還要再修建一個好的馬棚,再請養馬的人來看管,這個養馬的人,還需要僕從去看管。”
“這匹好馬,平時未必經常出行。”
李泌簡明扼要地闡述了一個道理: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事物本源的運轉規律,並不是表面看缺什麼就立刻去補什麼。
事物本源的運轉規律,具備自我修復的功能。
但作為人,天生是缺乏安全感的,當一個具象的問題一出現,這個人第一反應是趕緊解決這個問題。
通常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增加一些工具,利用一些手段。
等這些工具和手段都登場後,才突然意識到,工具和手段本身,也會出現問題。
而且隨著數量的增多,問題會快速複雜化。
所以,人生在面對許多不確定的改變的時候,考驗的從來不是一個人的聰明才智,而是一個人的智慧和定力。
“你說得對,朝廷兩線用兵,府兵崩潰之勢已經無力迴天,募兵之重,卿亦知曉,若此時還要橫生枝節,在行政官員上增加官職,無異於火燒澆油。”
李倓騎著馬,往前繼續趕路。
“催促門下省把任命許遠河北採訪使的敕令過了,另外,再撥發一百萬貫到許遠那裡,作為河北民生救濟,今年河北各縣都必須準備充足的農具。”
“錢恐怕不夠了。”
“先撥了再說。”
“是!”
現在人力砸進去了,錢也砸進去了,清河的錢行也開始了,看起來河北的民生將會以極快的速度恢復?
並不是!
還差最重要的一點。
這也是李倓急著回京的原因。
一個地方的發展,需要的是資源和規則的雙向並進。
錢和人都是自願,而錢行做的是激進的推力,如果推力沒有底線,很快就會把整個盤子砸了。
所以現在需要一個底線:個人資產所有權!
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河北發展到一定的時間,很快就會再一次被權力者吞噬。
天子凱旋的訊息,在河南道、都畿道傳開。
這一路過來,不知有多少民眾街道歡迎。
尤其是從汴州到洛陽這條路上,被戰火摧殘的村落,失去親朋,在叛軍可能再一次南下的恐慌中掙扎著的人們,他們對河北勝利的渴望,與河北本地人是一樣的強烈。
到了九月初十,李倓抵達洛陽的時候,洛陽城外,早已人山人海。
民眾們熱烈地歡呼著,他們看見的不再是叛軍的鐵騎,而是秋風中,王師的旌旗。
這意味著,叛軍今年真的不會再來了。
恐慌和壓抑的情緒,一下子消失。
無數人衝到官道上,高呼著萬歲,高呼著大唐萬歲,高呼著大唐的聖人萬歲。
歡呼聲如海。
對他們來說,似乎和平都回來了,那個大唐似乎都回來了。
去年的叛亂,似乎就這樣戛然而止。
所有的怒海,都化作了清風。
甚至很多人認為,叛軍已經被徹底消滅。
被禁衛軍簇擁的李倓,聽到了那些聲音,他也看到了不少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