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小錢錢真心甜(第1/2 頁)
劉徹為了打匈奴,什麼來錢的法子都試過,海洋貿易這麼掙錢嗎?
可是漢朝的船能如鄭和船隊一般走那麼遠嗎?秦始皇時期也不過東渡瀛洲,如今想來差不多。
糊糊:“朱棣拿這筆錢也沒有亂用,大部分花在營建北京城、以及五次北伐上。
但皇帝專營的貿易,不僅朝廷分不到一杯羹,連江南勢族,沈萬三的老鄉們都碰不了。於是他們聯合起來想盡辦法禁止國家朝貢貿易,以爭取自己走私來分一杯羹,甚至不惜焚燬了鄭和下西洋的各種圖紙、地圖和技術檔案。
明朝中後期時不時禁海,但海上走私和倭寇入侵卻屢禁不止。
有一個常識需要修正下,古代常用的貨幣是銅,以及更貴重的金。但由於銅礦產量不足,很多朝代還有一種不受信任的貨幣鐵錢。很多時候是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
至於後來流行的貨幣白銀產量更為稀少,在某些朝代,銀子甚至比金子更貴重。
為何到了明朝中後期,白銀成為法定貨幣。張居正一條鞭法將原先的田賦、徭役、雜稅併為一條,折成銀子。
一個貧銀國突然大手筆的用銀子花銷,是大明曆代祖宗保佑,發現了大型銀礦嗎?是也不是,發現了,但不是大明的。
從嘉靖年間開始,往後百年間平均每年有七十五噸約二百萬兩白銀從日本流入中國,總計有七千五百噸左右。
因為那時候隨著日本幾座大銀山陸續勘探開採,尤其石見銀山,一度佔到全球白銀產量的三分之一。”
秦始皇遣徐福東渡的故事流傳了幾百上千年,誰知道那地方下面埋了那麼銀子。
日本,不是去不得,連挖礦的人手都是現成的。
嬴政認為徐福求長生的本事差點,但可以東渡去那日本為大秦尋找銀礦。三千童男童女換成三千士兵。
天幕若是早提及,他早派徐福東渡了。
劉徹連賣官鬻爵的錢財都掙,挖個礦有什麼難的。抓獲的匈奴俘虜不如送去日本挖土。
李世民的貞觀朝廷一直很窮,好不容易擠出小錢錢來造船,結果美洲太遠去不了,又看著的宋朝的海洋貿易眼紅。不說賺了多少錢帛,看看人家那稅收得多狠!大唐的稅賦主要集中的在田地上,誰想到商人的稅這麼好收!
現在看見日本遍地是銀礦,造船出海哪裡不能去,高句麗能打,日本也能挖。
朱元璋朱棣父子兩不約而同將日本從不徵之國行列裡劃掉。天授不取反受其咎。以後還會生出倭寇,他們是幫後人解決後患。大明有吹灰法煉銀,能讓那些銀子更好的利用。
糊糊:“日本白銀是一方面,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南美洲的白銀也不斷湧入。作為當時全球有數的大國,明朝廣泛的虹吸效應,吸納全球各地的白銀。
據保守估計,明朝自隆慶開關後七十餘年,一共吸納主要產自日本、美洲等地白銀三億三千萬兩。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將己身變成一個白銀帝國。”
朱元璋:“多少!”以為聽錯了。
朱棣手握鄭和船隊,海上自橫行,心底琢磨能不能透露哪裡有金礦,光雲南那幾個還是少了。白銀再多,它也不及金子可愛不是。
朱由檢和老祖宗同樣的感嘆,“多少?”自隆慶朝至今,那些銀子都該在大明境內,為何他沒有看見,為何大明的國庫空空如也。
糊糊:“換句話說,幾十年後鄭和下西洋,正是順著沈萬三當年的航路向前,一往無前。
發家致富之路梳理清楚了,沈萬三生於元朝,也興於元朝。正史上沒有記載他的生卒年,那麼他到底是怎麼捲入元末張士誠朱元璋之間的紛爭?
沈萬三有一個兒子沈榮,他的墓誌中明確提到:沈榮死於明朝洪武九年秋八月,享年七十一;沈森與父親死於同年,享年四十八。
按照常理推測,此時的沈萬三已經年近九十。
沈榮的墓誌銘裡還提到,初,榮父之先君子游於故侍講袁文清之門。沈榮洪武九年的時候去世,墓誌在提到沈萬三時,使用了先君子這個稱呼,足以證明沈萬三在洪武九年時早已去世。
墓誌銘裡還提到,沈榮在主持家族事務期間,曾建積善堂用來承夫先志,也就是繼承先人的遺志,同時以資紀念。先志,意味著沈萬三已經去世。沈家積善堂建於元代末年,這就等於說,沈萬三在沈榮建造積善堂之前,也就是元末的時候早已去世。
明軍洪武十四年,才正式對滇省用兵,次年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