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社稷一戎衣(第1/2 頁)
迷霧麋鹿迷了路:老杜真的好愛二鳳,還寫過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
油菜花:那是他祖宗,十六分之一的先人。
如果把李淵那份一起加上,血緣更近。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他在安史之亂爆發前,還感慨李唐王朝風雨飄搖,回首叫虞舜,蒼梧雲正愁。隱喻得更妙。
奶茶要加糖:大唐白月光,攜三尺青鋒立於天地間,創不世之功。
俠氣滿滿。
銀河系系花:他大概很希望,二鳳掀開棺材板,出來平亂吧!
李世民撫上短鬚,從沒聽過這麼妙的誇讚。
不就是重孫女的外孫嗎,他認了!
魏徵瞄一眼,怕再不拉住,陛下的鬍子要翹到天上去了。
唯獨李淵心底有些失落,沒人想起,自己才是大唐開國之君嗎?
高適扭頭,若不提作者,他非得以為是李白寫的。
李白擊節讚歎,“妙,妙啊!”
太宗皇帝,大唐詩人最仰慕的皇帝,或明或暗讚揚過。
但都不及一句,“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來的恰當。
李白尚且不知,這一句,受到當事人本人認可。
杜審言正要發表意見,立刻被周遭好友按下去,你是不是忘了,我們在武周治下?
糊糊:“天寶六年那場‘無人生還’的科舉考試後,高適並沒有自暴自棄。
反而在三年後,再度應考,這一次他考中了,任職封丘縣尉。
高適在這個位置上,乾得很痛苦。
杜甫或許正是看到小夥伴的經歷,才不接受河西縣尉職務。
天寶十一年,高適辭官,投入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帳下。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
封常清高仙芝被殺,接替他們守衛潼關的就是哥舒翰。
高適為左拾遺,轉監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關。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但天寶十四年的哥舒翰,已不復當年英勇,身患風疾半身癱瘓。
哥舒翰領兵到達前線之後,發現雙方力量對比懸殊,這仗根本沒法打。
不自覺的選擇了和高仙芝同樣的戰術,扼守潼關,避免跟安祿山硬碰硬。
哥舒翰上書解釋死守潼關的軍事意義,郭子儀、李光弼也上書朝廷建議堅守潼關。
但唐玄宗已經被虛榮心矇蔽了雙眼,拒絕了三位將領的正確建議。
高仙芝和封常清屍體還沒涼呢,前車之鑑在眼前。
哥舒翰沒辦法,只好指揮軍隊出潼關,向洛陽進發。
史書記載:翰不得已,撫膺慟哭。”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當世五個最著名的將領,不分派系意見一致,難得一見。
獨自飛翔:李三避開最正確的選擇。
百忍成金:我覺得他們最需要的不是李世民,是武則天。
阿武公認武略一般,但對付李家人很在行。
一出“大唐得救了”冷笑話,送給在座諸位。
糊糊:“結果不出所料,唐軍一敗塗地,哥舒翰被俘,不久後被殺掉。
叛軍攻入長安,玄宗倉惶入蜀,途中發生馬嵬坡之變。
小小的潼關成了西域三大名將的墓地。
掘墓人與其說是安祿山,不如說是唐玄宗。
唐朝後期從西域收縮,除了內亂頻發,恐怕也與潼關折三將,脫不了干係。
能夠鎮壓西域的將才,都賠了個乾淨。
哥舒翰兵敗被俘的時候,高適從亂軍之中逃了出來。
本打算逃回長安,但是等快到長安的時候,發現長安已經淪陷,皇上‘巡幸’蜀地,他又馬不停蹄的逃往蜀地。
唐玄宗不似完顏構,插上逃跑的翅膀。
可算讓高適,在河池追上了。
打了敗仗卻沒有投降,皇上都成喪家之犬了,仍一路追隨過來。
這種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讓唐玄宗很是感動。
認定高適是大大的忠臣,加封他為侍御史。
高適在蓉城陪太上皇過了一段太平日子,他的戰爭生涯暫時告一段落。
唐玄宗下令各皇子招兵馬買,共同討伐安祿山。
從潼關戰場上逃回的高適上書陳述自己的意見,認為恐怕會埋下諸皇子爭奪皇位的隱患。
接下來,高適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