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身體好(第1/2 頁)
糊糊:“大、小中正產生後,由中央分發一種人才調查表,在該表中將人才分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將各地知名人士無論是否出仕皆登記其上,表內詳記年藉各項,分別品第,並加評語。小中正襄助大中正稽核後將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進行官吏的升遷與罷黜。
九品中正制的實行一方面解決了選拔官吏無標準的問題,使當時一時間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緩解了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係。
但後來成為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權利只透過血緣傳播。”
雲與海:清朝異族入關,滿清八旗也是貴族。
糊糊:“司馬氏站在歷史的岔路口,所見識過的也就這三股力量,宗室、外戚、貴族。
如果再加上一條,是宦官。秦有趙高,東漢末年有十常侍。漢明的宦官之禍最為人熟知,但宦官權利最大的時期唐朝。
安史之亂後,宦官掌握中央軍隊神策軍的指揮權,弒君欺主,廢立皇帝於股掌之間,堪稱宦官專權的巔峰。
後世為鞏固君權有兩條規則,後宮不得干政或許來自於呂武,宦官不得干政大概就是唐朝皇帝血的教訓。
在東漢末年,宦官借皇帝年幼或皇帝的信任,獲得了侍中、中常侍等秘書身份,攬權攬政。
但是隻要皇帝稍加控制,宦官的權力就可以被收回。 明朝時期,如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宦官,雖然憑藉批紅或廠衛特務機構擅權朝政,對抗文官集團。
但是隻要皇帝動動手指,宦官的勢力就可以被輕易扳倒。 唯獨唐朝宦官最難對付,皇帝不僅難以動手,還處處受制於宦官,生殺廢立全由宦官掌握。
比如李輔國,欺壓皇帝;俱文珍和王守澄逼宮弒帝,發動甘露之變誅殺宰相軟禁皇帝;仇士良歷經六朝,專權二十餘年,被稱為皇帝之父,曾經發動政變;而田令孜更是皇上的親信,曾經掌控皇帝的生死大權……
唐朝一共二十一位皇帝,宦官參與廢立的達到十一位,光榮得達成50的成就。
歸根結底,宦官專權是因為控制了軍權。當皇帝的旨意無法調動自己的軍隊時,就意味著自己的命運被徹底掌控。
而晚唐宦官集團的消亡,主要是因為黃巢起義使其掌控的禁軍遭到大清洗,藩鎮軍閥憑藉強大武力割據地方,架空中央權威。”
百忍成金:解決宦官問題,關鍵在於掌握軍權,避免宦官專權。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煌煌大唐背後的陰影。
李世民猛拍桌案,“軍權怎能交與宦官!”
劉徹心底判斷唐朝有哪些皇帝,倒黴的但沒人當開國皇帝的李淵、存在感超強的李世民、性情頗類文帝的李治、李治兩個倒黴兒子,如果再加上武則天,這就是六個了。
安史之亂後唐皇不是一點兩點的沒用。
糊糊:“有一個冷知識,不知道是不是與宦官專權有關係。
歷朝歷代到王朝末期,除了昏君迭出天災人禍外,皇家子嗣凋零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或者說突出表現。不是皇帝長不大,就是皇帝生不出兒子。
在父死子繼的政治氛圍中,皇帝沒兒子就意味著統治不穩,畢竟他們家真有皇位要繼承。
比如著名的東漢幼兒園、紫禁城五十年不聞嬰兒啼哭,宋朝皇帝動不動就過繼。
宋徽宗趙佶倒是打破了宋朝皇帝的生育魔咒,32個兒子和34個女兒,是歷代皇帝中子女數量最多的。但後來除了趙構,大多被打包進了金國的雪鄉旅遊團。
李淵和康熙有的一拼,子女數量多且質量好。康熙朝能衍生出九龍奪嫡,本質上就是因為眾阿哥都太有能力。
唐朝開國時、李建成、李世民、平陽昭公主,兒女打江山,讓老父親當皇帝,誰不說孝順。”
油菜花:與其說李淵能生,不如說太穆皇后厲害,兒女成才三個。
火樹銀花:說不定真是李淵生的呢,《資治通鑑》記載,玄武之變門後,李世民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
銀河系系花:其實還有後來參政的十六、十七,九龍奪嫡時年紀太小不能上桌,不然能湊出十一條。
痴人說夢:誰不說老五老七能保身,十二也是暗搓搓搞事,給乾小四整出生母之謎,將熹妃鈕鈷祿氏的姓氏錯寫成錢氏,後來演變成乾隆是雍正抱養的海寧陳氏子,漢人血脈。
向日葵:雍正後來一直搞他,不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