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毀書(第1/2 頁)
糊糊:“清朝不僅嚴密控制文字,還深入至書籍領域。
乾隆曾親自主導,匯聚了360餘位高官與學者共同編纂,更動員了3800多人參與抄寫,歷經十三載春秋,終成《四庫全書》之鴻篇鉅製。
此書因其囊括經、史、子、集四大部類,故而得名四庫。
全書共收羅圖書3462種,計有卷,分裝成冊超過,字數高達約八億,實為《永樂大典》的3.5倍之巨,堪稱中華傳統文化之集大成者。
無論文學、歷史、哲學、理學,乃至工學、農學、醫學,幾乎所有學科均能在其中尋根溯源,感受文化之脈絡。
但《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亦伴隨著文化的陰影。
清朝統治者對任何違背倫理綱常、不符義理名教、諷刺滿族先祖或危及皇權穩固的書籍,均予以無情禁燬。
據統計,遭此厄運的書籍多達3100餘種,共計餘卷,其數量與收錄之書幾乎相當,無疑是一場令人痛心的文化浩劫”
天涯赤子心:借修書,實際是摧毀文化。
言不由衷:被毀的最多的就是明朝的書籍,連明字開頭的書籍都禁。
糊糊:“乾隆禁燬書籍最大受害人是誰呢?
朱棣。
因為許多書籍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想要找尋它們存在的痕跡,只能往前從另一部大‘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中尋找。
《永樂大典》在永樂年間纂修完成後,只抄錄了一部,叫做永樂正本。
到嘉靖朝,怕大典有損,又重錄了一部,稱為嘉靖副本。
因為兩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宮中,沒有刊印,流傳稀少,在朝代更迭、內憂外患中被偷盜、搶掠、焚燒……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400餘冊。
因為書體體量太大,抄寫刊印困難,所以從始至終,《永樂大典》只有三本,原稿、正本和副本。
幾十年前曾有發掘明帝陵的呼聲,首當其衝的是朱棣的長陵。
不是對他本人有意見,全因為傳說中下落不明的《永樂大典》原稿或正本之一,可能被朱棣帶去陪葬。”
朱棣氣憤不已,“胡說八道。”
《永樂大典》原稿留在南京文淵閣,正本秘藏紫禁城禁中。
修書就是要它流傳下去,宣揚他的文治,怎會帶去陪葬。
朱棣下令道:“《永樂大典》多抄寫幾份。”
免得後世子孫,為了一部書去挖掘他的陵墓。
聽起來像是沒挖成,但萬一哪天子孫又不孝了呢。
滿清的韃子,做事就是陰損。
朱厚熜有些心虛,他實在喜歡《永樂大典》,才會命人抄寫。
乾隆才不管自己所作所為是否會牽連千秋後的明朝皇帝,“《永樂大典》正本,不是在明世宗的長陵裡嗎?”
朱厚熜駕崩後,正本忽然就不見了。
糊糊:“大清不光的禁燬書籍,還改詩。
岳飛《滿江紅》名句,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胡虜、匈奴,在清代犯忌。
於是在《四庫全書》裡改成,壯志飢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
殺匈奴被改成了自殺。”
迷霧麋鹿迷了路:讀起來一點都不對味。
雲與海:真正的匈奴人都沒破防。
糊糊:“張孝祥名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描寫北方孔子家鄉被金人佔領: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
羶腥犯忌,改作亦凋零。
因為胡人多使食用肉奶製品,羶腥是漢人對他們的印象。
陳亮的《水調歌頭》詞: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
恥臣戎犯忌,改作一個半個挽雕弓。
意義大變。
從恥於向夷狄稱臣,變成一個個搭弓射箭,是打算收復失地了嗎?”
我愛花花:有這心,就不是大慫了。
百忍成金:沒事,現在都改回來了。
糊糊:“這首詞接下來一句是,萬里腥羶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
同樣有腥羶二字,不知何故,沒有因為犯忌更改。
可能因為變換了前後順序。
陳亮的好朋友辛棄疾,逃不過同樣的遭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
寄奴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