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兩個狀元(第1/1 頁)
糊糊:“到了御試環節,宋仁宗出策問試題。
朕承祖宗之大統,先帝之休烈,深惟寡昧,未燭於理,志勤道遠,治不加進。夙興夜寐,於茲三紀。朕德有所未至,教有所未孚,闕政尚多……面對以上這些問題,該怎麼辦?
蘇轍接過試題,稍思醞釀之後,便提筆揮灑寫論文。
此陛下憂懼之言也,然臣以為陛下未有憂懼之誠耳。
文章開篇即指出宋仁宗的憂懼缺乏誠意。然後蘇轍圍繞著這一論點,展開分論點,並詳列論據,對皇帝展開了措辭激烈的批評。
竊聞之道路,陛下自近歲以來,宮中貴姬至以千數,歌舞飲酒,歡樂失節,坐朝不聞諮謨,便殿無所顧問。夫三代之衰,漢唐之季,其所以召亂之由,陛下已知之矣。
久而不正,百蠹將由之而出。內則將為蠱惑之所汙,以傷和伐性;外則將為請謁之所亂,以敗政害事。婦人之情,無有厭足,迭相誇尚,爭為侈靡,賜予不足以自給,則不憚於受賂賄。賂賄既至,則不憚於私謁。私謁既行,則內外將亂。陛下無謂好色於內而不害外事也。
言辭很尖銳啊,對皇帝毫不客氣,一看就是在抨擊皇帝好色怠政。然後又是一大段指出朝廷勞民傷財。再來一段:批評仁宗搞形式主義樹立虛名。
不知道的,還以為罵的是隋煬帝呢。
三千字就達標了,小蘇同學洋洋灑灑寫了六千多字,將皇帝、宰相、三司高官全罵了一遍。
也就是在優待士大夫的宋朝,遇上的又是格外好脾氣的宋仁宗。
換到明清時期,大概就是皇帝看後拍桌而起,勃然大怒,派御史臺抓人,百官聯名上奏,稱其目無君主,是為大罪,該當處死……
順便領一張九族消消樂卡牌。
從蘇軾蘇轍兄弟的考試經歷就能看出來,考試沒有絕對的公平,因人成事的可能性非常大。”
委婉都是比較出來的,李世民這會覺得魏徵說話很含蓄了。
魏徵只覺得尚有進步的空間。
蘇轍一遍遍同人解釋,他參加的是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就是要敢言。
有時候人太出名也不好,一千多年前的“黑歷史”都要被人拿出來反覆鞭撻。
糊糊:“回到南北榜案的歷史背景,南方學子比北方更會讀書是不爭的事實。
第一輪的主考官有沒有地域歧視不知,若從公心出發,就是追求絕對的公平,只按照文章好壞來排名。
沒想到玩脫了,北方學子沒一個上榜。
人家是有不足,但不可能連一個人都擠不上去吧。
明朝洪武年間各科進士一共有867人,其中南方人620人,佔總數的71。
三七開,南方七,北方三。
從三成降到顆粒無收,落差太大了!
實際上,在洪武三十年會試之後,看到結果的當科中式者裡就有感到不太妙的存在,如會元宋琮就跟同進諸進士說翰林院這幫人要遭重,我也可能要被流放。
春榜狀元陳?也有類似說法,今歲狀頭當刑。
第二輪調查團維持‘原判’的動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