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第1/2 頁)
&ldo;百戶慎言!&rdo;&ldo;沒事,只要弟兄別外傳,沒人知道。&rdo;孟清和看著高福,&ldo;高總旗是仁義漢子,救過孟某,孟某信你!&rdo;&ldo;百戶……&rdo;&ldo;另外,這裡還有一件事託高總旗去辦。辦好了,怎麼著也能多少還上些千戶的恩情。&rdo;&ldo;百戶請說。&rdo;&ldo;得空了,高總旗去一趟城中的雜造局……&rdo;說話時,兩人都沒發現,一個穿著青色武官服的身影站在門外,駐足良久。如玉的面容上帶著一絲觸動。沉思片刻,沈瑄轉身離開,青色的官服下襬,帶起一陣朔風。 應變北平府,宛平縣衙孟重九等裡中老人,均一臉肅穆候在縣衙二堂。每月的今日,大令都將親召縣中耆老,面講朝廷宣諭,再由耆老到裡中宣講。剛過巳時,一身青色公服,袍上繡著鸂鶒的賀縣令從堂後走出。耆老們起身見禮,賀縣令回禮。隨後,眾人肅然而立,賀縣令展開宣諭,開始誦讀。&ldo;說於百姓每:春氣發生,宜時載重農桑……&rdo;自洪武朝,朝廷逢朔旦請旨傳宣諭一道,著為令,除正月和十二月之外,每月一行,詔令天下。宣諭的中心思想主要是勸說百姓勤務農桑,不要懶惰懈怠。生活要節儉,不要鋪張浪費。要愛惜糧食,不要縱放牲畜毀壞糧畝。時常還會加上思想道德方面,例如不要賭博,要安守本分,遵守法律,不許逃稅漏稅,不許窩藏盜賊,告狀可以,亂告狀打板子等等。 宣諭讀完,孟重九等人謹聲應諾,言稱必行老人之責。賀縣令收起宣諭,面色不再嚴肅,&ldo;自今日起,煩勞諸位耆老。皇帝慈愛,另有米肉絮帛賜予諸位年高老人。&rdo;&ldo;不敢,此為我等分內之事,大令言重。&rdo;孟重九等人再次見禮,賀縣令忙上前攙扶,沒扶住也側身避讓。&ldo;耆老不必如此。&rdo;洪武帝尊重老人,建文帝登基不久,朝廷法度大多延續前朝。朝廷勸誡百姓勤勞種田之外,對各地官員同樣有令。養濟院需收留鰥寡孤獨廢疾者,由官府出錢。各縣各州各府需探訪民間遺賢,旌節孝,瘞暴骨,免除荒田租稅。詔令內容無不彰顯皇帝仁愛,民間多有讚頌。只可惜,建文帝的這份寬厚給了天下百姓,同他的叔叔們沒有丁點的關係。據可靠訊息,繼把代王發配蜀地之後,湘王就是建文帝的下一個目標。孟重九走出縣衙,坐上牛車,與同裡的老人商量著回去該如何行事。說話間聊起了大令口中的舉賢德,旌節孝一事。&ldo;裡中多有孝子,最可贊者當為孟十二郎。&rdo;一名老人說道,&ldo;此子為報父兄之仇,以身從軍,當為大孝。&rdo;另一位老人接話道,&ldo;孟十二郎的母親同兩位寡嫂,自十二郎從軍之後便嚴守門戶,為夫守節,必為節婦。&rdo;&ldo;正是如此。&rdo;&ldo;十二郎臨行前還贈書於族中,此舉更是大善。&rdo;孟重九開口說道,&ldo;便是大令口中的舉賢德,也是當得。&rdo;&ldo;對!&rdo;&ldo;當真是好兒郎。&rdo;牛車上,眾老人對孟清和交口稱讚,同車的里長卻是面色發沉,一言不發。全怪他當初看走了眼,同孟廣孝結了親。本以為孟大郎會是出息的,沒想到孟廣孝卻是個拎不清的。不過是幾畝田,白白搭上了一家子的名聲。別看孟大郎考中了秀才,進到縣學裡讀書,他可是聽說了,縣學中的教諭和縣中的大令,對他這個女婿的觀感都很差。最直接的證據,朝廷選舉賢才,縣學中把孟清海的名字報上去,結果怎麼樣?硬生生的給劃掉了。被舉薦的四人,雖沒全部選中,其中一個叫杜奇的卻得了大令的讚賞,這個月的學中評考,只要不出大錯,一等是板上釘釘的。至於孟清海,是不是能保住一等都是未知。想想,里長就不免嘆氣。親都結了,他還能怎麼樣?退親?除非他也不要名聲了。孟重九瞅了一眼哀聲嘆氣的里長,當初孟廣孝聯合孟廣順等人侵佔十二郎家的田產,沒少給這位送禮疏通。否則怎麼讓中人閉嘴?這麼低的田價到縣衙報備又豈會那麼順利?現在十二郎出息了,孟廣孝一家的名聲毀了,就算沒直接牽連到他,怕是也多少有些麻煩。裡中的幾個甲首都是眼巴巴的瞅著,這個里長,他怕是也做不長了。想起孟虎之前帶回家的訊息,孟重九忍不住的高興。十二郎升了百戶,實打實的朝廷六品官,他這個外孫子也沒讓他失望,雖說腦袋愚了點,到底是開竅了。家裡的幾個兒子,連他那個上門女婿都在埋怨孟虎做事輕率,怎麼就突然投了軍!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