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頁(第2/2 頁)
愉快,日本必須給明朝一個滿意的答覆。識相的,道歉,賠款,交人,一個也不能少!這些話,一字不漏的寫進了詔書裡。道理是對本國人講的,蔖爾小國,諸多蠻夷,不識教化,該收拾就不能手軟。鄭和王景弘齊聲應諾,表示定會遵照天子之意,一字不漏的向日本宣示天子詔令。永樂帝很滿意,放下筆,蓋上印璽,隨後又多加了一句,&ldo;若其不能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明言告知,朕將派兵,治以上國之令!&rdo;這話說得是相當不客氣。翻譯過來就是,讓日本人眼睛擦亮點,掂量一下自己的斤兩,最好識相點,自動自覺把倭寇的問題解決了,再道歉賠款,自然萬事太平。不識相的話,朕就要動手了。槍炮無眼,不慎打到了人,砸塌了房子,誤傷些花花草草,在所難免。介於日本政府種種不合作的態度,因此造成的一切嚴重後果,都要由日本負責!鄭和王景弘再次應諾。負責記錄天子起居的史官很是苦惱,經過了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才鄭重下筆,將此事記錄下來。職業道德要求他實事求是,但考慮到國際影響,下筆還是經過了潤色。畢竟,上國天子威脅恐嚇,口口聲聲要用拳頭講道理,委實不利於大明的對外形象。華夏是禮儀之邦,講究的是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若要以力服人,必須要春秋一下。在史官陛下,朱棣的一番霸權之語,被春秋成了&ldo;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rdo;十二個字,留存後世。對此,日本掌權的源氏會如何想,會不會抗議明朝實行霸權主義,欺壓友善鄰邦,還大肆篡改歷史,就不是史官考慮的問題了。甭管經過了幾百年,有一個道理始終通行。國力強盛,才有說話的底氣。國家強大了,民族強盛了,說天陽是方的都有人相信。永樂時期的大明,概括總結起來,完全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膽敢犯大明疆土者,殺!沒實際行動,只是想想?那也不行!滅了敢實際行動的,回頭就到你地盤上去宣誓主權。敢不服?那就打到你服為止!永樂帝不是個好人,和老爹一樣,在歷史上留下了好殺之名。但他卻是個稱職的皇帝。正是他手中的長刀,殺出了一個四夷臣服,萬邦來朝的華夏盛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