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頁(第1/2 頁)
永樂帝誇獎過兒子之後,感嘆,朕當初怎麼沒想到如此計策?可見,有朱棣這樣的鄰居和上司,韃靼和兀良哈果真是黴星高照,非同一般的悲催。朱高煦向朱棣彙報完工作,朱能等將領也傳閱過被炸斷的木頭,又開始研究燃的火雷。拳頭大的空心鐵球,填充火藥,裝上引信,竟然會有如此威力,當真是讓人驚歎。孟清和暫時未得皇帝宣召,乾脆為在場眾人做起了講解員的工作。朱能,徐增壽提出是否能改變一下火雷的外形,便於攜帶和投擲,張輔則引申到了火炮實心鐵球向開花彈轉變的可能性。&ldo;若以威武大將軍,射出此類火彈,其威力當可無匹。&rdo;聽到張輔的話,孟清和不免咂舌。再看朱能等人先是皺眉,隨即恍然,進而躍躍欲試的表情,孟清和不自覺的撓頭。莫非,繼永樂帝北巡,神機營的出現也將提前?以明朝的國力和科技發展水平,組織一支&ldo;現代化&rdo;的熱武器部隊並非不可能。畢竟,大明朝的皇帝可不會下令將軍隊中的火銃換成弓箭,還要悄悄的來,&ldo;勿使之覺&rdo;。能做出這樣腦缺事的,除了半瓢,也只有半瓢。看著朱能張輔等人討論的勢頭,孟清和很想提醒一句,有了火雷的啟發,開花彈的製造應當不會太困難。當下應該關注的,是火炮的攻堅。沒有穩定性強的炮膛,炮彈再犀利也是白搭。為了彌補制鐵工藝的不純熟,也為了加強火炮的穩定性,明初的火炮大多都是矮敦胖,個頂個的憨厚壯實。哪怕是道衍組織地下兵工廠造出的虎蹲炮,在工藝上也比不上戚繼光時代。要想增加火器的威力,就要先加強火炮和火銃的穩定性。如此,改進鍊鐵工作,加強鍛造技術就是重中之重。想到這裡,孟清和再次撓頭。他不是工科出身,腦子裡的存貨大多來自非學術渠道,很多還很不靠譜。這就像是知道歷史的大致方向,卻無法精準說出每個階段發生的主要事件一樣。所以,要想實現火器的技術革命,需要更專業的人才。兵仗局,軍器局,各地雜造局,肯定有不少技藝嫻熟的工匠。據聞工部左侍郎對冶煉一途很有研究,或許,可以討教一下?搖搖頭,他出面不合適。之前一場嘴仗,幾乎得罪了滿朝文臣,敢向六部官員遞帖子,絕對是摔回臉上的下場。目光轉向向永樂帝彙報工作的朱高煦,再瞄一眼被召過去的朱高燧。這兩位倒能試一試。論起最合適的人選,其實還是朱高熾。在永樂帝的三個兒子裡,屬他和文臣的關係鐵。孟清和皺了一下眉,以目前情況來看,請他幫忙可不是個好主意。&ldo;興寧伯,天子召見。&rdo; 鄭和走過來,打斷了孟清和的思緒。收斂心神,他果真是喜歡七想八想,八字一撇還沒畫出去,直接就想著捺該往哪裡畫了。但是,既然打定主意要搭鄭和下西洋的順風船,有可能的話,還要去美洲溜達一圈,加強艦隊的炮火威力勢在必行。誰知道遠洋途中會遇上什麼?未雨綢繆,從最壞的方向考慮,不說做好完全的準備,照顧到大部分細節總是可以的。如果能先一步登上美洲大陸,說不定歷史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小冰河時期,絢爛文明之後的文化倒退還會出現嗎?孟清和不知道。但他願意為此努力一回。歷史將他送到這個時代,從一隻小蝦米奮鬥到長出了螯鉗,不揮舞幾下,實在是說不過去。夾不到人,夾幾下空氣,聽幾聲響也是好的。跟著鄭和走到永樂帝跟前,孟清和納頭便拜。&ldo;臣拜見陛下。&rdo;&ldo;起來。&rdo;朱棣的心情很好,笑入眼底,紅光滿面。&ldo;朕聽高煦說了,興寧伯一心為國,再立大功,朕心甚慰。&rdo;&ldo;陛下誇讚,臣不敢當。臣只是盡了本分,大功當歸高陽郡王和三皇子。&rdo;孟清和十分謙虛,萬分誠懇。表示有朱高燧的支援,他在大寧城的工作才能進展得如此順利。有高陽郡王在開平衛的努力,犀利的火器才真正問世。&ldo;大功當首推兩位皇子。&rdo;朱高煦分功,孟清和推辭,順便提出了朱高燧。朱高煦兄弟倆再遭朱棣表揚,很是不好意思,又把沈瑄扒拉出來,如果沒有定遠侯支援糧餉,並派兵支援邊軍在大漠的套牛羊活動,他們也不會屢次受到父皇誇讚。所以,功勞要分,賞賜同樣要分。&ldo;你們能夠如此,朕很高興。&rdo;朱棣十分感慨,決定四個人都賞,包括參與改造火器的雜造局工匠,以及邊軍上下,都要論功行賞。&ldo;陛下英明,吾皇萬歲萬萬歲!&rdo;有賞賜,當然要謝恩。這一次,連同朱高煦朱高燧在內,因進獻火器一事受到封賞的達上百人。永樂帝更是提前封朱高煦為漢王,朱高燧為趙王,封地未定,只俸祿增加千石,且命工部制儀仗,用曲柄紅素圓傘,畫瑞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