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頁(第2/2 頁)
得上是一件好事。但是,平王改封的旨意是同谷王被廢,曹國公被奪爵的聖旨一同下達,其中深意就值得推敲了。莫非皇帝不是要鍛鍊兒子,而是平王無故犯了事,被謫去西南勞動改造?結合漢王趙王被召回京,有人猜測,天子是要立皇太子,恐怕還要廢長立幼。今上登基以來,一直未立皇太子,朝臣的上疏都被打了回去。這一次,莫非是要定下來了?所以才把平王遠遠的打發到西南,把漢王和趙王召回南京。&ldo;天子屬意的是漢王還是趙王?&rdo;&ldo;平王未犯大錯,聖上怎可如此!&rdo;&ldo;平王仁孝賢德,寬厚待人。漢王趙王行布衣事,好武輕文,可為良將,難承國之重任!&rdo;&ldo;古之賢君,當親賢臣遠小人。漢王趙王不辨忠奸,甘與狡詐之徒為友,不及平王萬分!&rdo;&ldo;以武安邦,以文治國!今上好武,若立漢王,窮兵黷武,又有小人在側,恐非國朝之福!&rdo;&ldo;廢長立幼非國之福,必生禍端!&rdo;&ldo;立皇太子乃關乎國本之事,我等必要上疏直諫天子!&rdo;&ldo;對,此言甚是!&rdo;由國子監生擢為禮科給事中的王給諫提議,上疏天子,入朝直諫。&ldo;好!&rdo;&ldo;此議甚好!&rdo;在一句接一句的豪言之下,眾人的情緒瞬間被調動起來。沒資格參與這等&ldo;盛事&rdo;,只能冷眼旁觀的禮科書吏暗暗在心裡嘀咕,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又要摸老虎屁股,找死去了。怎麼也不打聽打聽,為何六科給事中隔三差五就要換一茬,像割麥子似的。連他這個不入流的書吏都清楚,皇朝立儲非同小可,六部天官,五軍都督府都是小心再小心,輕易不沾一點。依今上的脾氣,誰敢在這件事上明著和他唱反調,絕不會有好下場。遙想當年意氣風發的趙給諫,有從龍之功,不也是因為誤判形勢,被天子扔到貴州大山去教書育人了?眼前這幾位熱血衝頭的,去貴州恐怕都沒份,到安南住幾年倒有極大可能。搞不好,命都要丟在那裡。書吏微微眯眼,王給諫初來乍到,哪來這麼大的底氣和本事,煽動眾人同他一起上疏?這事背後一定有問題。而且,話裡話外的&ldo;小人&rdo;&ldo;奸佞&rdo;,只要聽過京城傳言的人都能猜出,被他抨擊痛斥的是哪位。書吏儘量放輕腳步,悄無聲息的退出值房,走到廊簷下,揮手召來另一個剛進禮科不久的小吏,道:&ldo;有事吩咐你,且附耳過來。&rdo;小吏不敢輕慢,認真記下書吏說的每個字,慎重點頭,&ldo;您放心,小的一定把話帶到。&rdo;&ldo;這件事辦成,就跟著我做事吧。&rdo;&ldo;是!&rdo;小吏大喜,別看上頭的言官老爺們威風八面,頂著天子不殺言官的金鐘罩各種蹦躂,各種找揍,六科之中,真正盤根錯節不容小覷的,卻是這些經年的書吏。讓他遞訊息這位,雖然入職不到三載,卻因童生出身頗受賞識。即使受身份所限,不能再向前一步,未來的前途也會相當光明。如果不是他額角有傷疤,破了相,退了親,另娶寡婦為妻,科舉封官應也不是難事。小吏咂咂嘴,想不明白,這位何時同興寧伯搭上了關係,怎麼偏偏要給興寧伯傳話,還不許自己道出身份。越想越不解,乾脆將諸多念頭拋在腦後,先把事情辦好再說。此時,孟清和仍賴在應天府衙,不管府尹好說歹說,嘴皮子都磨破了,硬是不肯離開。 如果不是情況不允許,應天府尹當真很想下令衙役,把伯爺架起來,直接丟出去。案子都結了,死賴著不走是想幹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