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頁(第2/2 頁)
吃不了兜著走。發熱的腦袋冷靜下來,禮部右侍郎猛然打了個哆嗦。明朝立國,奉行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發展到明中期以後,皇帝與內閣時常處於對立姿態。朝廷官員以斥責皇帝,各種直言,順便挨幾記廷杖為最高榮耀。能被打廷杖,證明是好官,清官,諍臣,光榮啊!很多文官,尤其是言官,有事沒事就要刺皇帝幾句。皇帝笑呵呵的捱罵,承認錯誤,是聽得進諫言,有明君之相。皇帝發火,就是昏君暴君的表現,必須接著罵,用力的罵!大明朝的皇帝,尤其是仁宗以後,幾乎沒有不被指著鼻子過的。無數文官踩著皇帝的臉皮,扇著皇帝的巴掌,頭頂&ldo;諍臣&rdo;光環,青史留名。洪武帝和永樂帝是唯二的例外,敢當面罵這兩位?脖子挨一刀是基本,情況嚴重的必定要拉上家人一起挨刀。可惜猛人的子孫未必都是猛人。朱棣之後的皇帝,唯有嘉靖能同文官抗爭一下,其他的,包括明仁宗和深受朱棣喜愛的明宣宗都不行。朱元璋和朱棣都是馬上皇帝,同樣深諳一個道理,和文人吵架是沒法吵贏的,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刀來講理了。脖子和砍刀,孰硬?明顯是後者。洪武年間,慶成郡主被朱元璋的光環籠罩,禮部官員想找她麻煩也不可能。洪武帝大行,建文帝登基,讀書人一抖起來,關於慶成郡主的封號問題就被擺上了檯面,重新提起。建文帝是個仁厚的皇帝,善於採納臣子的意見。禮部官員奏疏一上,皇帝立刻表示,公主封號的確不合適,應當改為郡主。洪武帝親封的公主,還是建文帝的長輩,沒犯任何錯誤,卻被剛登基的皇帝降為郡主。連帶著府邸,儀仗,祿米全都降了等級。這算怎麼回事?嚴重點說,不孝兩個字都能甩到建文帝的臉上。慶成郡主是四十多近五十的人了,被建文帝如此對待,氣得手直哆嗦。這不單是地位和財產問題,更是面子問題!因為腐儒的幾句話,太祖高皇帝賞的封號說改就改,說撤就撤? 分得清親疏遠近嗎?氣歸氣,慶成郡主很快發現,比起洪武年間就藩的堂弟們,自己算是幸運的了。不過,郡主也發現,皇帝狠心有了,卻太急,也過於天真,以為靠著一群只會清談的書生就能把藩王全都拿下? 讀書讀傻了吧?周王代王被流放,湘王一家自殺之後,慶成郡主就感到事情要壞。果然,建文帝捏完幾個軟柿子,打算朝硬茬動手時,踢到鋼板了。朱棣是誰?讓北元聞風喪膽的猛人。坐以待斃?乖乖交出領地財產?簡直白日做夢!於是,建文元年,燕王扯著老爹遺詔的大旗公開造反了。慶成郡主料到朱棣會反,卻沒想到他能在建文四年打到京城。天子再糊塗也是富有天下。朱棣一介藩王能把朝廷逼到這個份上,該說做皇帝的侄子太蠢還是做叔叔的藩王太厲害?朱棣朱允炆掐架原本不關慶成郡主的事,不料皇帝為使計拖延燕王爭取時間,找說客竟找到了她的頭上。慶成郡主不樂意,皇帝不想擔上逼迫堂姑的罪名,乾脆請鄧太后出面,採用淚水攻勢,搬出已逝的孝康皇帝,慶成郡主不答應也得答應。若是不過江,太后的眼淚能把她淹死,朝中的豎儒更會給她扣上一頂冷酷無情的帽子。到底誰冷酷誰無情?是誰上疏讓皇帝摘掉她公主的封號?慶成郡主咬牙,難怪高皇帝看讀書人不順眼,一個個的不辦人事,全都該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